《金缕曲 阑干》
时间: 2025-01-27 03:25:55意思解释
金缕曲 阑干
作者: 邓潜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亚字玲珑接。缭花丛春痕曲曲,压金重叠。记向横波穿过去,微掩罗裙半截。手扶处,影移明月。搭上绿阳丝几缕,茜红边入梦春云爇。苔础下,印香屧。疑城自古知谁设。没遮拦一条去路,个中长别。窄窄眼前三尺地,比我回肠九折。还待把暗尘轻拂。风露深宵全靠汝,忆消凉半晌身亲贴。谁共凭,绪愁结。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花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离别的愁苦。开头的“亚字玲珑接”形容花纹的精致,接着描绘了花丛中的春痕,像是重叠的金色。诗人回忆起当年在花丛中穿行的情景,轻轻掩住了裙子的一角。手轻轻扶着栏杆,月光的影子在移动。几缕阳光透过绿叶,红色的花边仿佛带入了春天的梦中。在苔藓覆盖的地基上,留下了香气的印记。诗人感叹,古往今来,谁又知道这座城是怎样设立的?没有遮拦的去路,让我感到无尽的别离。眼前狭窄的地面,反倒比我心中深重的忧伤要短。此刻,我希望轻轻拂去心中的尘埃,深夜的风露只能依靠你来缓解,回忆起那消逝的凉意,仿佛半晌的身影依然贴近。最后,谁来与我共同凭依,愁绪在心中缠绕。
注释:
字词注释:
- 亚字玲珑接:形容字形或花纹的精致,细致入微。
- 缭花丛:被花包围的地方。
- 压金重叠:形容花的颜色像金子一样华美,重重叠叠。
- 横波:指水波,形容情景的流动。
- 罗裙:轻盈的裙子,常用来描绘女性的柔美。
- 苔础下:苔藓覆盖的地方。
- 暗尘:内心的烦恼与忧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表达离愁,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感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潜,近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与人生,常流露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花开之际,诗人通过春天的美景引发对往事的回忆,表达出深深的离愁别恨,反映了近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金缕曲 阑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花丛与月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全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使得意境更为深远。诗的开头“亚字玲珑接”,即带给读者一种精致的视觉感受,接着通过花丛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缠绵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引入个人情感,表现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离别的哀伤。尤其是“没遮拦一条去路,个中长别”的句子,直接表达出离别之苦,令人心痛。全诗在优美的意象与复杂的情感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亚字玲珑接:描绘花的精致细腻,暗示着美好与脆弱。
- 缭花丛春痕曲曲:春天的花丛中留下的痕迹,表现出生命的流动。
- 记向横波穿过去:回忆往昔,穿行于花丛中的景象。
- 微掩罗裙半截:轻轻掩住裙子,象征羞涩与温柔。
- 手扶处,影移明月:手扶栏杆,月影在移动,表现了静谧的夜晚与思绪的变迁。
- 搭上绿阳丝几缕:阳光透过树叶,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茜红边入梦春云爇:红花与春云交织,构成梦幻的色彩。
- 苔础下,印香屧:香气在苔藓中留下印记,象征记忆的深刻。
- 疑城自古知谁设:感叹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 没遮拦一条去路,个中长别:无路可走,离别的漫长。
- 窄窄眼前三尺地:眼前的空间狭小,表现出对未来的渺茫。
- 比我回肠九折:比起内心的苦痛,眼前的景象显得微不足道。
- 还待把暗尘轻拂:希望轻拂心中的烦恼。
- 风露深宵全靠汝:在夜晚风露中,唯有你能依靠。
- 忆消凉半晌身亲贴:回忆起曾经的凉意,感觉仿佛与身相贴。
- 谁共凭,绪愁结:问谁能和我一起凭依,共同承受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花和月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
- 拟人: 影子与月亮的互动,表现情感的流动。
- 对仗: 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与对往昔的追忆,同时流露出离别的愁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丛: 象征青春与生命的美好。
- 明月: 代表思念与孤独。
- 苔藓: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亚字玲珑接”主要表达什么? A. 精致的花纹
B. 花的香气
C. 春天的温暖
D. 诗人的忧伤 -
“没遮拦一条去路”意指: A. 前路光明
B. 离别的痛苦
C. 回忆的美好
D. 无法前行 -
诗中提到的“明月”主要象征: A. 希望
B. 思念
C. 生命
D. 友谊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但其侧重于词句的婉约与细腻,而邓潜的《金缕曲 阑干》则更多展现了风景与情感的交融,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邓潜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