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城西小集》

时间: 2025-01-26 04:37:53

村墟霭霭暮烟浮,木叶萧萧水乱流。

细雨百年还九日,浮云四海几同游。

樽前病色黄于菊,镜里霜华不待秋。

何必茱萸重把看,衰迟都不似前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城西小集
文徵明 〔明代〕
村墟霭霭暮烟浮,
木叶萧萧水乱流。
细雨百年还九日,
浮云四海几同游。
樽前病色黄于菊,
镜里霜华不待秋。
何必茱萸重把看,
衰迟都不似前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黄昏的村庄,烟雾缭绕,水流潺潺,木叶在微风中飘荡。细雨在这九月的日子里延续了百年,浮云在四海之间自由游荡。面对酒樽,我的病态颜色比菊花还要黄,镜中的白发早于秋天就已出现。何必再去重温茱萸的习俗呢?衰老的时光,无论如何也不似往昔那样美好。

注释

  • 霭霭: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 萧萧:形容树叶在风中飘落的声音。
  • 细雨百年:细雨绵绵,似乎延续了百年。
  • 樽前:指酒樽前,表现出诗人饮酒时的情景。
  • 病色:指因病而显得苍白的面色。
  • 黄于菊:菊花在秋天盛开,象征着坚韧和长寿,诗人自比于菊,显得更加衰老。
  • 茱萸:古代重阳节时人们习惯佩戴茱萸,以祈求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徵明(1470-1559),字梦麟,号逸人,晚号文公,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前后,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在一个小集会上,诗人感受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与自身的衰老对比,思考生命的意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思索。开头的“村墟霭霭暮烟浮”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黄昏场景,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接下来的“木叶萧萧水乱流”,则通过音响的描写,增强了这种寂静与孤独的氛围。

“细雨百年还九日”,透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人仿佛在说,细雨绵绵,如同岁月一般漫长,今天的九日似乎与以往的九日并无二致,却又因生命的无常而显得格外珍贵。接下来的“樽前病色黄于菊”,将个人的衰老与自然的生长形成鲜明对比。菊花在重阳节时节盛开,象征着坚韧与长寿,而诗人却因病显得苍白无力,令人唏嘘。

最后,诗人以“何必茱萸重把看”结束,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纵使时代变迁,衰老无法避免,但诗人仍希望在这种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村墟霭霭暮烟浮:描绘村庄黄昏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2. 木叶萧萧水乱流:表现秋风吹拂,木叶飘落,水流潺潺的景象。
  3. 细雨百年还九日:细雨在这九月的日子里,似乎延续了百年,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
  4. 浮云四海几同游:浮云在天空中自由飘荡,象征着人的自由与放纵。
  5. 樽前病色黄于菊:在酒樽前,诗人的病态显得比菊花更为苍黄,透出无奈与伤感。
  6. 镜里霜华不待秋:镜中早已显现的白发,暗示时间的流逝。
  7. 何必茱萸重把看:不必再去重温过去的习俗,表达人生的无常。
  8. 衰迟都不似前头:即使衰老,但与年轻时相比,心态和感受都无法回到从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病色黄于菊”,将衰老与菊花进行了比较。
  • 拟人:如“浮云四海几同游”,赋予浮云以人的特征。
  • 对仗:全诗整体结构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时光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村墟:象征着宁静与自然。
  2. 细雨:代表着细腻与绵长的时间。
  3. 菊花:象征着坚韧与长寿。
  4. 茱萸:代表着传统与习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黄昏场景是在哪里?

    • A. 城南
    • B. 村墟
    • C. 山顶
  2.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对自己衰老的感慨?

    • A. 菊花
    • B. 细雨
    • C. 病色
  3. 诗中提到的“茱萸”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希望
    • B. 传统习俗
    • C. 青春年华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文徵明的《九日城西小集》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同样描绘了重阳节的情景,但文徵明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生命的无常,而王维则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团聚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收录了文徵明的诗词及其生平。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解析古代诗词的技巧与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