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26 03:32:18

故国音书阻一方,天涯此日思茫茫。

风烟岁晚添离恨,湖海尊前即大荒。

薄宦驱人向愁悴,旧游惟我最颠狂。

细思万石亭前事,辜负黄花满帽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故国音书阻一方,
天涯此日思茫茫。
风烟岁晚添离恨,
湖海尊前即大荒。
薄宦驱人向愁悴,
旧游惟我最颠狂。
细思万石亭前事,
辜负黄花满帽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诗人身处天涯,音信阻隔,心中充满了茫然与思念。随着岁末的到来,离别的痛苦愈发加深。即使在酒桌前,心中也感到无尽的荒凉。因仕途困顿而愁苦,旧日的游玩景象,只有我一人还在疯狂回忆。细细思索万石亭前的往事,不禁辜负了那满帽的黄花香气。

注释

  • 音书:指音信和书信,这里表示与故国的联系中断。
  • :阻隔,指音信难通。
  • 天涯:形容离家很远。
  • 思茫茫:思念之情模糊而无尽。
  • 风烟:指岁末的寒冷和凄凉。
  • 薄宦:指仕途不顺,官职低微。
  • 颠狂:形容极度的狂热或疯狂。
  • 万石亭:指一个地方的名字,可能是诗人曾游历的地方。
  • 黄花:指菊花,象征着秋天和离别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倡导儒家思想,著作颇丰。朱熹的诗歌风格清新、高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九日),古时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传统,诗人通过节日的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旧游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日》不仅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更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思乡之作。朱熹在诗中通过对节日的描写,引入了对故国的思念。诗的开头“故国音书阻一方”,直接点出与故乡的隔绝,音信不通使得思念愈加浓烈。接下来的“天涯此日思茫茫”则将这种思念推向更深的层次,表现出一种无边无际的孤独感。

随着岁末的到来,诗人感受到的是“风烟岁晚添离恨”,这里的“风烟”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更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离别的痛苦。“湖海尊前即大荒”则通过酒席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荒凉和无奈。虽然身处热闹的场合,但诗人心中却充满了孤独与愁苦。

“薄宦驱人向愁悴”,这句将个人的仕途困境与情感结合,表现出因政治原因而带来的精神压迫。而“旧游惟我最颠狂”,则回忆起往日的欢乐,那时的无忧与狂放,与现在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通过深情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悲凉而又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故国音书阻一方”:故乡的音信在远方被阻隔,无法传递。
    • “天涯此日思茫茫”:在这远方,今天的思念变得模糊而无尽。
    • “风烟岁晚添离恨”:年末的风烟,愈加添增了离别的痛苦。
    • “湖海尊前即大荒”:即使在酒席上,内心却感到荒凉。
    • “薄宦驱人向愁悴”:因薄弱的官职,导致心情愁苦。
    • “旧游惟我最颠狂”:回忆往日的游玩,自己仍在疯狂追忆。
    • “细思万石亭前事”:细细思索万石亭前的往事。
    • “辜负黄花满帽香”:辜负了那满帽的菊花香气。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故国音书阻一方,天涯此日思茫茫”,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思念比作“风烟”,以自然景象映射心境。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旧游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体现了一种悲凉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故国:象征着归属与温暖,内心深处的牵挂。
  • 黄花:菊花,象征着秋天和离别。
  • 万石亭:旧游之地,承载了美好的回忆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思乡
    B. 爱情
    C. 友情
    D. 战争

  2. “薄宦”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官职低微
    B. 生活贫困
    C. 朋友少
    D. 心情抑郁

  3.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 A. 牡丹
    B. 菊花
    C. 兰花
    D. 玫瑰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竹里馆》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朱熹的《九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体现了对自然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朱熹更着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维则在宁静中自得其乐,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朱熹诗词集》
  • 《宋代文学简史》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