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咏妓诗》

时间: 2025-01-11 08:05:13

佳丽尽时年,合瞑不成眠。

银龙衔烛烬,金凤起炉烟。

吹篪先弄曲,调筝更撮弦。

歌还团扇后,舞出妓行前。

绝代终难及,谁复数神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佳丽尽时年,合瞑不成眠。
银龙衔烛烬,金凤起炉烟。
吹篪先弄曲,调筝更撮弦。
歌还团扇后,舞出妓行前。
绝代终难及,谁复数神仙。

白话文翻译:

在这美丽的年华里,佳丽们已尽,我辗转难眠。
银龙似的火焰衔着烛光的余烬,金凤一样的烟雾从炉中升起。
先由吹篪奏出乐曲,接着调弦的筝声更加动人。
歌声在团扇中回荡,舞姿从妓女的行列中显现。
那绝代佳人的风采终究难以匹敌,谁还能与神仙相提并论?

注释:

  • 佳丽:美丽的女子。
  • 合瞑:合上眼,指睡觉。
  • 银龙:形容火焰的颜色和形状。
  • 金凤:比喻炉烟的颜色和形态。
  • 吹篪:一种乐器,古代常用来演奏音乐。
  • 调筝:调弦的筝乐器。
  • 团扇:一种扇子,通常用于演艺。
  • 妓行:妓女的舞蹈或表演。
  • 绝代:绝世,指无人能比拟的。
  • 神仙:指超凡脱俗的人物,通常具有神秘的美。

典故解析:

此诗通过描绘妓女的美丽与才艺,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尤其是对妓女艺术的欣赏与赞美。诗中提到的“银龙”、“金凤”象征着奢华的生活,表明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绝代佳人的形象,既是对现实的赞美,也是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放,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善于描绘人情世态和风景名胜。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冬夜,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妓女的才艺与美丽,带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冬夜咏妓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悠扬的旋律,展现了妓女的才华与美丽,反映出诗人对美的执着追求。诗的前两句通过“佳丽尽时年”抒发了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妓女的生活境遇。接下来的“银龙衔烛烬,金凤起炉烟”则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夜晚的温馨与奢华,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梦境。

中间部分的“吹篪先弄曲,调筝更撮弦”展示了妓女们在夜晚的音乐表演,既体现了她们的才艺,也隐含了她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诗的最后两句“绝代终难及,谁复数神仙”则表达了对绝世佳人的崇敬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美丽与才华的短暂与无常,令人唏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妓女生活的独特理解,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佳丽尽时年:美丽的女子在这个年头已然消失,暗示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
  2. 合瞑不成眠:难以入睡,表达了思绪的纷乱和对往昔的怀念。
  3. 银龙衔烛烬:生动地描绘夜晚的烛光,象征着温暖与奢华的生活。
  4. 金凤起炉烟:炉中的烟雾如金凤般升起,描绘出一种美丽而梦幻的场景。
  5. 吹篪先弄曲:妓女们开始演奏乐器,暗示她们的才华与美丽。
  6. 调筝更撮弦:调弦的筝声更为动人,体现出音乐的魅力。
  7. 歌还团扇后:歌声在团扇后回荡,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8. 舞出妓行前:舞姿优美地展示在众人面前,突出妓女的风采。
  9. 绝代终难及:绝世的美丽是难以企及的,展现对美的无奈感叹。
  10. 谁复数神仙:形容绝代佳人与神仙般的存在,表达对美的崇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龙”与“金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夜晚的美丽。
  • 对仗:如“吹篪先弄曲,调筝更撮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歌还团扇后”,使场景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妓女的生活与才华,表现了对美的向往和对无常人生的感慨,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社会的风貌与人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佳丽:象征青春与美丽。
  • 银龙、金凤:象征奢华与美好生活。
  • 篪、筝:代表音乐与艺术的魅力。
  • 团扇:象征柔美的舞姿与女性的温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佳丽”指的是: A. 美丽的女子
    B. 老年妇女
    C. 男子
    答案:A

  2. “银龙衔烛烬”中的“银龙”比喻的是: A. 一种动物
    B. 火焰
    C. 烛台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神仙”用来形容: A. 绝世佳人
    B. 普通人
    C. 老人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与才华。
  • 李白的《将进酒》: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追求。

诗词对比:

对比作品: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侧重点在于友情与离别。
  • 杜甫《春望》:关注社会现实与家国情怀,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萧放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