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方怨》
时间: 2025-01-11 04:5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蝉寂寂,雁嗷嗷。明月催文杵,清风送玉箫。青天碧海路迢迢。双眉长皱可怜宵。人易老,恨难消。枕上三声泪,江头万里潮。疏疏凉雨落芭蕉。梦魂何处破牢骚。
白话文翻译:
蝉鸣得寂寂无声,雁叫声悲切。明月催促着我写作的文杵,清风送来悠扬的玉箫声。青天与碧海之间的道路遥远迢迢。眉头紧皱,令人怜惜这漫长的夜晚。人容易衰老,但心中的怨恨却难以消除。枕上泪声三声,江边潮水万里。凉爽的细雨轻轻落在芭蕉叶上。我的梦魂又在哪里破碎着牢骚呢?
注释:
- 蝉寂寂:蝉的鸣叫声静寂,传达一种孤独感。
- 雁嗷嗷:雁叫声悲鸣,暗示离别的伤感。
- 明月催文杵:明月照耀,催促着我写作,表现创作的急迫心情。
- 青天碧海路迢迢:遥远的旅途,象征人生的艰辛与漫长。
- 双眉长皱:形容愁苦的神情,眉头紧锁。
- 人易老,恨难消:人生易老,心中的怨恨却难以消散,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枕上三声泪:在枕边听到泪声,体现内心的痛苦。
- 江头万里潮:潮水滚滚而来,象征着人生的波澜与无常。
- 疏疏凉雨落芭蕉:细雨轻轻落在芭蕉上,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梦魂何处破牢骚: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困扰,心中的牢骚何处发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求可,清代诗人,字子佩,号阮亭,常游走于江南一带,诗风清新,情感细腻,擅长抒情诗。
创作背景:
《遐方怨》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多感伤、易沉浸于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之际。诗中反映出对人生无常、孤独与失落的思考。
诗歌鉴赏:
《遐方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与对过往的怀念。开头的蝉鸣与雁叫,瞬间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哀愁的氛围,紧接着明月与清风的意象,既体现了外部环境的清幽,又暗示着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对“青天碧海”的描述,不仅是对路途的描绘,更象征着人生的艰辛与追求。
“人易老,恨难消”一句,直白地道出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心中怨恨的难以释怀,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随着诗句的推进,泪声与潮水交织,形成一种悲凉的意境,令人倍感共鸣。最后以“梦魂何处破牢骚”作结,既是对自身困境的询问,也是对未来的迷茫,展示出一种深邃而又无奈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蝉寂寂,雁嗷嗷。:描绘了孤寂的环境,蝉的沉默与雁的悲鸣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情绪。
- 明月催文杵,清风送玉箫。:明月照着,促使诗人写作,而清风则带来音乐般的享受,表现出创作的灵感与情绪的交融。
- 青天碧海路迢迢。:路途漫长,象征着人生的遥远与艰辛。
- 双眉长皱可怜宵。:眉头紧锁,显得愁苦,令人怜惜。
- 人易老,恨难消。: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心中怨恨的难解,反映出人生的悲哀。
- 枕上三声泪,江头万里潮。:痛苦的泪水与无尽的潮水一起涌来,形成强烈的对比。
- 疏疏凉雨落芭蕉。:细雨轻轻落下,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梦魂何处破牢骚。:对梦境与现实的思考,困扰的心情无处发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漫长的旅途,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得诗句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明月催文杵,清风送玉箫”,工整的对仗增强了朗朗上口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孤独与失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导读者感受人生的苦涩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孤独与夏季的静谧。
- 雁:象征离别与哀伤。
- 明月:象征希望与灵感。
- 青天碧海:象征人生的艰辛与追求。
- 泪水:象征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 潮水:象征生活的波动与无常。
- 凉雨:象征清冷与思绪的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蝉寂寂,雁嗷嗷”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与哀愁
- C. 兴奋
-
“人易老,恨难消”表达了什么?
- A. 对时间的感叹
- B. 对爱情的期待
- C. 对生活的满足
-
诗歌中提到的“明月催文杵”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诗人在月光下写作
- B. 诗人与朋友聚会
- C. 诗人在海边漫步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陆求可的《遐方怨》更倾向于表达个人内心的孤独与烦恼,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两首诗都运用了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但情绪的基调有所不同,前者偏向于温馨怀旧,后者则显得愈加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