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氏天隐楼》

时间: 2025-01-10 22:02:22

楼上新诗二百篇,三吴处士最应贤。

非夷非惠真天隐,忘世忘身恐地仙。

散尽黄金犹好客,归来碧瓦自生烟。

灵犀美璞无人识,蔚蔚空惊草木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沈氏天隐楼
作者: 苏轼 〔宋代〕
楼上新诗二百篇,
三吴处士最应贤。
非夷非惠真天隐,
忘世忘身恐地仙。
散尽黄金犹好客,
归来碧瓦自生烟。
灵犀美璞无人识,
蔚蔚空惊草木妍。


白话文翻译:

这座楼上新作的诗有二百篇,
三吴的隐士最应被称道。
不是夷族,也不是惠族,真正的隐士在这里,
忘却世俗,忘却身体,恐怕是地上的仙人。
即使散尽黄金,仍然乐于做客,
归来时,青瓦上自然升起炊烟。
灵犀与美璞无人识得,
空自惊叹草木的繁茂美丽。


注释:

字词注释:

  • 新诗:指新创作的诗歌。
  • 三吴:泛指江苏、浙江一带的地区,古代称为吴地,隐士多。
  • 非夷非惠:指不是夷族(外族)也不是惠族(指惠施,古代著名思想家),强调隐士的真性情。
  • 天隐:指隐士的生活,仿佛天上隐居的仙人。
  • 灵犀:比喻心灵相通的情感。
  • 美璞:未经雕琢的美玉,象征纯粹的才华。

典故解析:

  • 地仙:道教中指长生不老的仙人,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存在。
  • 散尽黄金:暗示物质财富的抛弃,强调隐士的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清新婉约,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逐渐向隐逸生活靠拢。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沈氏天隐楼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开头两句提到楼上有二百篇新诗,展示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忱和对文人雅士的赞美。接下来,诗人通过“非夷非惠”的表述,强调隐士的真性情,与世俗保持距离,体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散尽黄金犹好客,归来碧瓦自生烟”两句,表达了即使抛弃财富,仍然乐于交友的情感。诗人描绘了回归家园时的宁静与安逸,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理想。

结尾“灵犀美璞无人识,蔚蔚空惊草木妍”,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感慨,灵犀虽美,却无人识得,暗示了隐士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整首诗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上新诗二百篇:诗人描述楼上创作的二百首新诗,显示出文人气息。
  • 三吴处士最应贤:强调居住在三吴地区的隐士,值得尊敬。
  • 非夷非惠真天隐:强调隐士的高洁,不受外族文化影响。
  • 忘世忘身恐地仙:隐士生活的超然,仿佛是天上的仙人。
  • 散尽黄金犹好客:即使财富被抛弃,仍乐于交朋结友。
  • 归来碧瓦自生烟:回到家中,宁静的生活场景浮现。
  • 灵犀美璞无人识:才华和情感无人识得,感叹个人的孤独。
  • 蔚蔚空惊草木妍:自然之美令人惊叹,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士比作仙人,表现其超然的生活状态。
  • 对仗:诗句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诗: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创作的活力。
  • 碧瓦:代表了宁静的家园和归属感。
  • 灵犀:象征心灵的契合与美好情感。
  • 草木妍:自然之美,体现了生命的蓬勃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2. “散尽黄金犹好客”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友谊的重视
    C.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D. 对自然的热爱

  3. 诗中提到的“三吴”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四川
    B. 江苏、浙江
    C. 山东
    D. 河北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通过山中隐士生活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
  • 《饮酒》:陶渊明,表达隐逸生活的洒脱与自然。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题沈氏天隐楼》与王维的《竹里馆》均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前者更侧重于文学创作的热情,后者则突出自然之美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苏轼《东坡集》
  • 王维《王维诗选》
  • 陶渊明《陶渊明集》

以上信息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题沈氏天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