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士常疑西伯,何至羑里辱。
瞽鳏亲父子,尚脱井廪酷。
昏主虽圣臣,飞祸安可卜。
致命遂其志,虽穷不为戮。
白话文翻译:
士人常常怀疑西伯(即周文王),他怎么会遭受羑里之辱呢?
即使是瞽者和鳏夫(失去妻子的男人)也能和自己的父子团聚,何况在这艰难的环境中依旧能保全性命。
即使昏庸的君主有圣明的臣子,带来的祸害又怎能预知呢?
为了追求自己的志向,宁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被杀戮。
注释:
字词注释:
- 士:指有学识、有志向的人。
- 西伯:指周文王,因被囚于羑里而闻名。
- 羑里:羑里是周文王被囚禁的地方,象征着屈辱与困境。
- 瞽鳏:瞽者是盲人,鳏者是失去妻子的男人,象征着弱者。
- 井廪:井边的食物,暗指困苦的生活。
- 昏主:昏庸的君主,指治理无方的国君。
- 致命:追求生命的意义与志向。
典故解析:
- 羑里之辱:源自《史记》,讲述周文王被囚之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
- 瞽鳏亲父子:强调即使在困境中,家庭的羁绊依然重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倡导“青苗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兼具理性与情感,常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答客》写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他推行新政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他对士人的期待,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坚持与孤独。
诗歌鉴赏:
《答客》展现了王安石对个人志向的执着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诗的开头提及西伯(周文王),通过对其历史遭遇的回顾,表达了对士人命运的思考。王安石认为,历史上的屈辱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志向与追求。接下来的“瞽鳏亲父子”则强调了在逆境中,家庭的团结与支持是多么重要。即使是面临昏庸君主的统治,王安石依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整首诗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展现了王安石身为士人的豪情与对命运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理想的坚守和对困境的无畏,激励后人勇于追求自己的志向,不论环境如何险恶。王安石独特的笔触和对古典典故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士常疑西伯,何至羑里辱。”:士人对周文王遭受的囚禁感到困惑,质疑命运的无常。
- “瞽鳏亲父子,尚脱井廪酷。”:即使是失去光明与依靠的人,也能保有亲情和生命。
- “昏主虽圣臣,飞祸安可卜。”:即使有明君辅佐,国家的祸害依然难以预知,显示出政治局势的复杂性。
- “致命遂其志,虽穷不为戮。”:为了追求理想,宁愿忍受贫困也不愿被迫害,表达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昏主虽圣臣”,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现实士人相提并论,反映命运的共通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当不忘初心,勇敢追寻内心的志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羑里:象征屈辱、困境。
- 瞽鳏:代表弱者与被忽视之人,体现了人性的坚韧。
- 昏主:暗示政治腐败与无能,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羑里”是指什么地方?
- A. 周文王被囚禁的地方
- B. 王安石的家乡
- C. 一个名山
-
“瞽鳏亲父子”中的“瞽”指的是什么?
- A. 失去父亲的人
- B. 盲人
- C. 失去妻子的人
-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追求?
- A. 财富
- B. 理想
- C. 权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探讨人生与理想的追求。
- 《登高》杜甫:反映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答客》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历史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无奈,而李白则更为豪放,表现出对人生的放纵与热情。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