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时间: 2025-02-04 16:28:54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原文内容省略)
白话文翻译:
某启:昨日受到教诲,我私下认为与您实在是相交已久,而在议事上每每不合,所采取的策略也大为不同,因此虽然想要强辩,最终还是必定不会被看见,因此我略作回复,不再逐一辨析。重温您对我的厚待,反复讨论不应草率,因此今天我详细列出理由,希望您能宽恕。儒者所争之处,尤其在于名与实,名与实既已清楚,天下之理便得以明白。而您所教导的,认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我则认为,我受命于君主,讨论法度并在朝廷上修正,以交给有司,不是为了侵官或兴利除弊,不是为了生事或理财,更不是为了征利或辩难他人,也不是为了拒绝谏言。至于怨谤之多,早已预见。人习于苟且并非一朝一夕,士大夫多因不顾国事而迎合众人之喜,皇上乃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而我却不量敌我力量的多少,想要出力帮助皇上抗击之,众人为何不愤怒呢?盘庚之迁,怨者乃是民众,而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盘庚不因怨者而改其法度,法度合义而后行动,如此便不会后悔。若您责我在位已久,未能助皇上有所作为,以恩泽民众,我自然知罪。如果今天只应一切不做,守住以前所为,那我便不敢妄言。
注释:
- 某启:我(发信者)启言。
- 蒙教:受到教诲。
- 所操之术:所采用的策略。
- 怨谤:对我的怨恨与谴责。
- 士大夫:旧时社会的知识分子和官僚。
- 盘庚之迁:指商朝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象征变革与民怨。
典故解析:
- 盘庚之迁:商朝时期,盘庚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迁都以求稳定。此典故反映出领导者应当听取民意,作出必要的改变。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以其政治改革和文学成就而闻名。
- 创作背景:王安石在位期间,面对朝廷内外的压力及对其新法的抵制,写下此信以回应司马光的批评,表明自己的立场与信念。
诗歌鉴赏:
《答司马谏议书》不仅是一篇政治信函,更是王安石对其政治理想和改革信念的坚定宣言。信中反映出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对士大夫态度的思考,表达了他在面临压力时的坚定立场。王安石在文中提到的“名实”,即名义与实际的关系,揭示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作为一名政治家,必须勇于承担责任,不能因外界的压力而退缩。同时,王安石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强调了在变革过程中需听取民意的重要性,显示了他作为改革者的胸襟与远见。整篇信函语言简练,逻辑严谨,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智慧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开头自谦,承认受到教诲,表示尊重对方。
- 论述自己与司马光的不同观点,强调名实之争的重要性。
- 提及士大夫的不作为,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 以历史典故反映自己的立场,强调变革的必要。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名与实进行对比,揭示问题的核心。
- 比喻:用历史事件作为比喻,让论述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个信函表明了王安石对改革的坚持与对士大夫态度的反思,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意象分析:
- 名实: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调对国家治理的清晰认识。
- 历史典故:如“盘庚之迁”,象征着变革与对民众声音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在信中提到的“名实”主要指什么?
A. 名声与实际
B. 名称与名义
C. 头衔与职务
D. 理想与现实
答案:A -
信中提到的盘庚之迁是哪个朝代的事件?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汉朝
答案:B -
王安石认为士大夫对国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勤勉关注
B. 漠不关心
C. 积极参与
D. 忽视民意
答案:B
参考资料:
- 《王安石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如《王安石与中国改革思想》
相关诗句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下一句是什么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上一句是什么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下一句是什么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上一句是什么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下一句是什么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上一句是什么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下一句是什么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上一句是什么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下一句是什么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上一句是什么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下一句是什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上一句是什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