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

时间: 2025-01-27 04:16:25

翠霭横山澹日升,孤亭聊借曲栏凭。

霜威渐重江初缩,农事方休役可兴。

重阜护城高历历,千夫在野筑登登。

寓公仅踵前人迹,伐石西山恨未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
作者:陆游 〔宋代〕

翠霭横山澹日升,
孤亭聊借曲栏凭。
霜威渐重江初缩,
农事方休役可兴。
重阜护城高历历,
千夫在野筑登登。
寓公仅踵前人迹,
伐石西山恨未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城到吕公亭视察修堤的情景。清晨,山间的青雾笼罩着天地,阳光透过薄雾照耀而升起,孤零零的亭子在曲折的栏杆中稍作停留。随着霜露的加重,江水开始缩小,农忙的季节已结束,人们可以开始新的劳作。高高的重阜环绕着城池,显得格外清晰,千百人在野外忙着筑堤。诗人感叹,自己仅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心中对未能在西山伐石的遗憾感到惋惜。

注释

  • 翠霭:指青色的烟雾或云气,形容山间的清晨雾霭。
  • 聊借:暂时借用,表示一种随意和轻松的态度。
  • 霜威:霜的威势,形容寒冷的气候。
  • 役可兴:劳作可以开始,表示农事的间歇期。
  • 重阜:高而重的土丘或堤坝,起到保护城池的作用。
  • 千夫:形容人数众多,指参与筑堤的人。
  • 寓公:指代诗人自己,表示一种自嘲的态度。
  • 伐石:砍伐石料,表示建设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爱国者。他的诗歌多描写家国情怀、山水风光和个人遭遇,风格豪放、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他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依然关心国家建设和民生问题。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现了他对乡村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乡村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晨光、霜威和农事的结束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描绘景象的同时,诗人又透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他感叹自己身处的时代与前人相比,无法自由地进行建设,内心的遗憾和无奈在“伐石西山恨未能”中表露无遗。

全诗结构紧凑,前四句呈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活动的交融,后四句则转向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形成了一种对比之美。诗人在对自然的描写中,运用对仗和音韵的和谐,使得整首诗更富有音乐感,展现出陆游诗词一贯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霭横山澹日升:描绘晨雾与日出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
  2. 孤亭聊借曲栏凭:亭子在这个景象中显得孤独,而诗人借此停留,表达一种闲适的心情。
  3. 霜威渐重江初缩:随着气温下降,江水开始缩小,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4. 农事方休役可兴:农忙的季节结束,新的工作即将开始,暗含对生活的期待。
  5. 重阜护城高历历:高耸的堤坝清晰可见,表现出对家园的保护。
  6. 千夫在野筑登登:众多工人参与筑堤,描绘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7. 寓公仅踵前人迹:诗人自谦,表示自己只是跟随前人的足迹,未能开创新的局面。
  8. 伐石西山恨未能:表达了对未能参与建设的遗憾和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结合,形成生动的画面。
  2. 对仗:如“重阜护城高历历”与“千夫在野筑登登”,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3. 拟人:霜威、江水等自然元素赋予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民生的关心,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思考。通过描绘修堤的场景,传递出一种建设与希望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霭:自然的美,象征着清新和生机。
  • 孤亭:孤独的状态,隐喻诗人的心境。
  • 霜威:寒冷的气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重阜:保护与安全的象征。
  • 千夫:人们的共同努力,体现出团结和合作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翠霭”主要指什么?

    • A. 高山上的青雾
    • B. 清晨的阳光
    • C. 江水的波光
    • D. 丛林的树影
  2. 填空题:诗人对未能参与建设的遗憾用“____”表达。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场景是秋天的农忙时节。(对/错)

答案

  1. A
  2. 伐石西山恨未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登高》王勃与《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在主题上都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对国家的关注,但王勃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的失落与壮志未酬,而陆游则表现出对乡村建设的积极参与和希望。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