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步至近村》

时间: 2025-01-27 03:24:38

随意出柴荆,清寒作晚晴。

风吹雁北乡,云带月东行。

童稚争追逐,渔樵习送迎。

白头宁复仕,惟此饯余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陆游的《野步至近村》原文如下:

随意出柴荆,清寒作晚晴。
风吹雁北乡,云带月东行。
童稚争追逐,渔樵习送迎。
白头宁复仕,惟此饯余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随意走出柴荆,感受到晚上的清凉和晴朗。风吹着北归的大雁,云带着月亮向东移动。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渔夫和樵夫互相招呼送行。白发苍苍的我何必再去做官呢,唯有这悠闲的生活能饯别我的余生。

注释:

  • 柴荆:指用来围柴的荆棘,代表田野的边界,暗示诗人随意出行的状态。
  • 清寒:指天气的清爽和寒冷。
  • 晚晴:指黄昏时分的晴朗天气。
  • 北乡:指北方的故乡,提到大雁迁徙的方向。
  • 送迎:渔夫和樵夫之间的相互问候。
  • 白头:指年老,白发苍苍。
  • 宁复仕:宁可不再做官,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白头宁复仕”反映了陆游对仕途的厌倦,表现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与他生平经历有关,陆游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官运不佳,晚年选择归隐,表达了对政治生活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和爱国者。他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陆游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野步至近村》写于陆游晚年,他选择隐居于乡村,享受田园生活,远离官场的纷扰。这首诗写于他晚年时的闲适心境,寄托了他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野步至近村》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的开头“随意出柴荆”传达出一种自由自在的心态,诗人漫步于乡间,感受着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接着,诗人描绘了北归大雁和东行的明月,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这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美,也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童稚争追逐,渔樵习送迎”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生动场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渔樵之间的互助,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与热爱。而“白头宁复仕,惟此饯余生”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已年迈,不再追求仕途的荣华,只愿享受这份宁静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内心的满足与淡泊。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体现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随意出柴荆:随意走出围住柴火的荆棘,表现出一种自由和随性。
  2. 清寒作晚晴:晚上的清冷和晴朗气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3. 风吹雁北乡:风吹着归北的大雁,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故乡的思念。
  4. 云带月东行:云彩带着月亮向东移动,描绘了美丽的夜空。
  5. 童稚争追逐:孩子们在追逐游戏,生动描绘了乡村的生活气息。
  6. 渔樵习送迎:渔夫和樵夫之间的互相问候,表现出乡村生活的温暖。
  7. 白头宁复仕:年老的我宁可不再做官,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8. 惟此饯余生:只有这样的生活能伴随我余生,体现了诗人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意象:诗中运用了自然景象(如雁、月、云)作为意象,展现了诗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有一定的对仗工整,例如“童稚争追逐,渔樵习送迎”。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变迁,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闲适乡村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柴荆:象征乡村的宁静与自然。
  • 北乡:引发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人对根的追寻。
  • :象征归属和迁徙,暗示人的生命历程。
  • :象征清静与明亮,反映内心的宁静。
  • 童稚:象征纯真与欢乐,体现生活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野步至近村》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陆游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白头宁复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渴望仕途
    B. 厌倦官场
    C. 感到无奈
    D. 追求权力

  3. 诗中“童稚争追逐”描绘了哪种情景?
    A. 孩子们在玩耍
    B. 大人们在劳作
    C. 动物在奔跑
    D. 自然景色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田园之美,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反映人生哲理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陆游的《野步至近村》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描绘了理想的田园生活,前者更侧重于对现实的反思与淡泊,后者则展示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