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欹乌帽送轻寒,
雨点春衫作碎斑。
小吏知人当著句,
先安笔砚对溪山。
白话文翻译
一阵风吹来,乌黑的帽子微微倾斜,送来了轻微的寒意;
细雨点洒落在春天的衣衫上,像是打碎的斑点。
小小的官吏知道人情世故,准备好笔和砚,
先把它们放在溪边的山水面前。
注释
- 风欹:风吹得帽子倾斜。
- 乌帽:黑色的帽子,指古代官员的帽子。
- 春衫:春天穿的衣衫。
- 碎斑:形容雨点落在衣服上,像是碎开的斑点。
- 小吏:指小官员,通常指地方官吏。
- 著句:指写诗或文章的句子,或指事情的开头。
- 安笔砚:准备好写字的工具。
- 溪山:指溪水和山峰,描绘自然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以豪放激越、情真意切而著称,尤其以爱国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为主题,作品数量庞大,风格多样。陆游的一生经历了南宋初年的动荡与国家的衰弱,深感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东阳道中》写于陆游晚年,他在旅途中感受到春雨的凉意与自然的变化,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访问东阳的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东阳道中》是一首描绘春雨和自然景色的诗,诗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风景。首句“风欹乌帽送轻寒”,通过风的轻拂和帽子的倾斜,传达出一种春寒料峭的感觉,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凉意的印象。接着“雨点春衫作碎斑”,雨点洒落在春天的衣衫上,如同打碎的斑点,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腻的观察力。
后两句转向小吏的描写,“小吏知人当著句”,小官员对人情世故的熟悉,显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而“先安笔砚对溪山”,则表达了诗人对写作的准备和对自然景观的珍视,暗示着诗人心中涌动的创作激情与对自然的感悟。这首诗在描写自然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欹乌帽送轻寒:描绘了春天的风轻轻吹来,帽子因风而倾斜,传达出寒意,表现了春天的变化。
- 雨点春衫作碎斑:细雨点滴在春天的衣服上,像是打碎的斑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雨的细腻。
- 小吏知人当著句:小官员对人情世故的了解,透出一种聪慧与世故。
- 先安笔砚对溪山:诗人表达了准备写作的心情,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修辞手法
- 拟人:用“风欹”赋予风以人性化的动作,增加了生动性。
- 比喻:将雨点比作“碎斑”,形象地描绘了雨点落在衣服上的样子。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描绘春天的气息与自然的美,同时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创作的热情,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和人情世故的理解,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活力。
- 雨:代表生命的滋润与希望。
- 乌帽:象征身份与地位。
- 春衫:象征青春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欹乌帽”中的“乌帽”指的是什么?
- A. 白色的帽子
- B. 黑色的帽子
- C. 红色的帽子
-
“雨点春衫作碎斑”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雨点落在衣服上
- B. 雨点洒落在地面
- C. 雨点落在树叶上
-
小吏在诗中表现出什么特点?
- A. 无知
- B. 聪慧
- C. 懦弱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春夜喜雨》 - 李白
李白在《春夜喜雨》中描绘了春雨带来的生机和希望,与陆游的《东阳道中》中的春雨意象形成鲜明对比,李白更强调春雨的恩泽与希望,而陆游则侧重描绘旅途的细腻感受。
粗略解读
两首诗都围绕春天的主题,但侧重点不同,李白的诗更具浪漫色彩,而陆游则展现了更为平实和细腻的生活感受,反映出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