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堂晓望荷山》
时间: 2025-01-11 14:09: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落堂晓望荷山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荷山非不高,城里自不见。
一登碧落堂,山色正对面。
如人卧平地,跃起立天半。
指挥出伏兵,万骑横隔岸。
後乘来未已,前驱瞻已远。
晨光到岩岳,人物俱蒨绚。
绿屏纷开阖,翠旗闪舒卷。
安得垂天虹,桥虚度云巘。
老铃偶报事,郡庭集宾赞。
匆匆换山巾,默默下林阪。
白话文翻译:
荷山不是不高,只是从城里看不见。
一登上碧落堂,山的颜色正好映入眼帘。
就像一个人躺在平地,忽然跃起,仿佛站在天的一半。
指挥出伏兵,万骑马横亘在河岸。
后面的队伍还没有结束,前面的先锋已远远在望。
晨光照到岩岳,人与自然都显得光彩夺目。
绿屏幕纷纷打开,翠色的旗帜闪烁着舒展和卷起。
怎么能让天上的彩虹垂下,桥梁虚度在云巅?
老铃偶尔传来消息,郡里的庭院聚集了宾客的赞美。
匆忙换上山巾,默默地走下林间小坡。
注释:
- 荷山: 指的是一座山,可能在诗人所居住的地方,名字指向荷花或是与荷花有关的景象。
- 碧落堂: 诗人所处的高处,名为碧落堂,意指在清晨的天空下俯视大地。
- 伏兵: 指在战斗中隐藏等待出击的军队。
- 蒨绚: 形容光彩鲜丽,色彩斑斓的样子。
- 翠旗: 绿色的旗帜,象征着军队或某种活动的标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福建南平人,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正值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荷山”为题,描绘了诗人从碧落堂俯瞰荷山的壮丽景色。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描绘了山水的美景与晨光的辉映,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的开头用“荷山非不高,城里自不见”引入,表明诗人对于荷山的存在的感知,虽然在城市中看不见,但一登高就能与之相对。接着,诗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山色如画的景象,尤其是“晨光到岩岳,人物俱蒨绚”一句,将自然的光辉和人们的神情融为一体,生动形象。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荷山非不高,城里自不见:说明荷山并不低,只是被城市遮挡。
- 一登碧落堂,山色正对面:在高处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山。
- 如人卧平地,跃起立天半:形象地描绘出从平地跃起的感觉。
- 指挥出伏兵,万骑横隔岸:描写战争的壮观场面。
- 後乘来未已,前驱瞻已远:后面的队伍还在赶来,前面的已经远远在望。
- 晨光到岩岳,人物俱蒨绚:晨光照耀下的景象生动而美丽。
- 绿屏纷开阖,翠旗闪舒卷:描绘出军队的旗帜在晨风中的飘动。
- 安得垂天虹,桥虚度云巘:表达对美好景象的向往。
- 老铃偶报事,郡庭集宾赞:老铃声传来,宾客齐聚赞美。
- 匆匆换山巾,默默下林阪:准备返回的匆忙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人卧平地,跃起立天半”,通过比喻比较景物与人的关系。
- 对仗: 整首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荷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山: 象征着自然的高远与美丽。
- 晨光: 代表新的开始与希望。
- 翠旗: 反映出活力与斗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荷山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城市
B. 一座山
C. 一条河
答案: B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碧落堂”是在__的地方。
答案: 高处 -
判断题: 诗中描绘的场景是宁静的田园风光。 (对/错)
答案: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碧落堂晓望荷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写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具沉静的禅意,而杨万里的诗则表现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