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洛
苍苍云树满关河,
百战中原涕泪多。
伊阙时通春草梦,
平湖乍听采菱歌。
天心厌乱亡荧惑,
人意还家眷薜萝。
八月潮来江海动,
孤舟高卧有渔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洛阳的怀念。苍茫的云树覆盖着关河,经历了许多战争,心中常常流下泪水。伊阙时常让人梦回春草,平湖边偶尔响起采菱的歌声。上天厌倦了动乱,犹如流星的荧惑般消亡,而人心依然向往着家园,像薜萝一样缠绕。八月的潮水涌动着江海,我独自躺在孤舟上,身披渔蓑,安然自得。
注释:
字词注释:
- 苍苍:形容色彩浓厚、气氛厚重的样子。
- 伊阙:古代地名,指伊川与阙门,象征思乡之情。
- 荧惑:古代指火星,意指动乱和灾难。
- 薜萝:一种植物,象征着亲情和归属感。
典故解析:
- “采菱歌”:指的是采摘菱角时所唱的歌,象征着美好的田园生活。
- “荧惑”:古代天文学中,荧惑亦代表不安定和动乱,反映了社会的动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无咎,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而著称,生平经历了战乱与动荡,作品多有思乡与忧国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动乱时期,作者在经历了战争与离散后,心怀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忆洛》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古诗,诗人在诗中以自然景色与个人经历相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动荡的不满。首联“苍苍云树满关河”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勾勒出一幅苍凉的画面,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悲痛。“百战中原涕泪多”则直接表露出诗人对战乱的感慨,情感的强烈使人感同身受。
接下来的描写,通过“伊阙时通春草梦”和“平湖乍听采菱歌”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春日美景的向往与眷恋,增添了一丝柔和与温情。诗的后半部分“天心厌乱亡荧惑,人意还家眷薜萝”则引入了对社会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人们归属感的渴望,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最后两句“八月潮来江海动,孤舟高卧有渔蓑”以孤舟作结,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心态,诗人虽身处动荡之中,仍企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体现了王无咎的高超艺术才华与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苍云树满关河”:描绘了广阔的自然景象,暗示着历史的悠久。
- “百战中原涕泪多”:表现了对战争的无奈与悲伤。
- “伊阙时通春草梦”:通过梦境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 “平湖乍听采菱歌”:体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 “天心厌乱亡荧惑”:引入宇宙自然,暗喻社会动荡。
- “人意还家眷薜萝”:强调人对家的向往。
- “八月潮来江海动”:通过潮水的动荡引发对人生起伏的思考。
- “孤舟高卧有渔蓑”:展现诗人对孤独与安宁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荧惑”暗喻社会动乱。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云树”、“采菱歌”构建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渴望,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树:象征自然的苍茫与历史的深邃。
- 春草梦: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采菱歌:象征田园的宁静与和谐美好。
- 孤舟:象征独立与自我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的残酷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自然的美丽
-
“百战中原涕泪多”中的“涕泪”指的是什么?
- A. 快乐的泪水
- B. 悲伤的泪水
- C. 愉悦的笑声
-
“八月潮来江海动”中的“潮”指的是什么?
- A. 水流的方向
- B. 内心的波动
- C. 自然的现象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无咎的《忆洛》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王无咎更强调历史的沉重与社会动荡,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个体情感的细腻与柔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王无咎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