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避人忘井邑,耽静步郊原。
落叶风能扫,寒花霜更繁。
山空樵响答,滩浅榜声喧。
愿结山阳伴,长年此灌园。
白话文翻译:
避开人群,忘却了城镇,
沉醉于宁静,漫步于郊野。
落叶在风中被吹散,寒花在霜冻中更加繁盛。
山中空旷,樵夫的斧声回响,
浅滩上,船桨的声响喧闹。
我希望能与山阳的朋友结伴,
长年在这片灌木园中生活。
注释:
- 避人:躲避人群,指远离城市喧嚣。
- 井邑:指城镇,井字形状的地方。
- 耽静:沉迷于安静。
- 寒花:冬天开放的花,通常指梅花等。
- 樵响:樵夫砍木的声音。
- 榜声:船桨拍打水面的声音。
- 山阳:指山的阳面,通常阳光充足的地方。
- 灌园:灌木丛生的园地,指与自然亲近的生活。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意象和情感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亲近自然的思想背景。诗中对落叶、寒花、樵响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方子,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体现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在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发展,文人们开始向往乡村生活,寻找心灵的宁静和自然的陪伴。这首诗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樵川郊行》是一首体现了宋代文人隐逸情怀的诗作。全诗在意境上塑造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纷争的逃避。开头两句“避人忘井邑,耽静步郊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喧嚣的厌倦,渴望回归自然的内心情感。接下来的“落叶风能扫,寒花霜更繁”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展示了秋冬季节的独特美感,落叶和寒花的对比,反映了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韵律。
“山空樵响答,滩浅榜声喧”描绘了山中樵夫的劳作和水边舟行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气息。最后一句“愿结山阳伴,长年此灌园”则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期待,以及希望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长久生活的愿望。这种向往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寄托,也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避人忘井邑:躲避人群,忘却了繁华的城镇,表现了对城市生活的逃避。
- 耽静步郊原:沉醉于宁静,漫步于郊外的原野,表明诗人对安静环境的渴望。
- 落叶风能扫:落叶在风中被吹散,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美。
- 寒花霜更繁:寒冷的花在霜中反而更加繁盛,暗示着在艰难环境中生命依然顽强。
- 山空樵响答:山中空旷的环境,樵夫的斧声在山中回响,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滩浅榜声喧:浅滩上船桨的声响喧闹,描绘了乡村的生动景象。
- 愿结山阳伴:希望与山阳的朋友结伴,表达了对友谊的期待。
- 长年此灌园:希望在这片灌木园中过上长久的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没有明显的比喻,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生动展现了诗人情感。
- 拟人:寒花在霜中“更繁”,赋予了自然事物生命力。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寻求内心宁静、逃避世俗纷争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 寒花: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冬日中的花朵依然绽放。
- 樵响:象征着劳动与自然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
- 榜声:象征着乡村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 灌园:象征着理想生活的归属,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避人忘井邑”意思是: A. 远离城市的喧嚣
B. 留在城市生活
C. 喜欢人多的地方
D. 忘记自然的美 -
“寒花霜更繁”中“繁”指的是什么? A. 花朵数量增多
B. 花香四溢
C. 花色鲜艳
D. 花的种类增多 -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城市生活的赞美
B. 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C. 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D. 对友谊的追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李方子《樵川郊行》与王维《鹿柴》:两者都表现了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但李方子的诗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生活,而王维则更倾向于静谧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方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