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桥看山》

时间: 2025-01-11 12:53:30

云多不碍山,云去睹山质。

东津县左腋,桥与西津匹。

奇峰高入云,变幻状非一。

不识面目真,有时露腰膝。

好山如好女,防身恐不密。

万古抱幽真,蛾眉谁见嫉。

中有采芝人,傍崖种丹秫。

心与泉石盟,灵妙始挺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多不碍山,云去睹山质。
东津县左腋,桥与西津匹。
奇峰高入云,变幻状非一。
不识面目真,有时露腰膝。
好山如好女,防身恐不密。
万古抱幽真,蛾眉谁见嫉。
中有采芝人,傍崖种丹秫。
心与泉石盟,灵妙始挺出。

白话文翻译:

云彩虽多,却不妨碍我们欣赏山的本质;当云散去时,山的轮廓就显露出来。东津县在我的左侧,桥与西津桥相对而立。奇特的山峰高耸入云,形态变化多端,无法一一识别。山的真面目有时露出腰膝,令人惊叹。美丽的山就像美丽的女子,我担心难以把握她的真情。万古以来,深藏的幽静之美,谁能嫉妒那如蛾眉般的风姿?在山中,有采摘灵芝的人,靠着悬崖种植稻谷。我与泉石结下了心灵的盟约,灵动的美妙才开始显现。

注释:

  • 东津:地名,指东津县,位于中国的某个地方。
  • :侧面、旁边。
  • 奇峰:指形状奇特的山峰。
  • 蛾眉:比喻美丽的女子。
  • 采芝人:传说中采集灵芝的人,象征与自然的和谐。
  • 丹秫:一种禾本科植物,通常指优质的稻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养元,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细腻描写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陈养元游览东津桥时,表达了他对山水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东津桥看山》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悟。诗中通过描绘东津桥附近的山水,展现出山的巍峨与变化多端,表现了“云多不碍山”的哲理,表达了云彩与山水的和谐关系。诗人将美丽的山比作美丽的女子,既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也流露出对自然之美难以捉摸的无奈。诗中的意象纷繁多变,奇峰的高耸、灵芝的采摘、稻谷的种植,皆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最后一句“心与泉石盟”,则传达了诗人与自然心灵相通的美好愿望,透露出一种静谧的哲学思考与心灵的契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多不碍山:即使云彩密布,也不能遮挡山的存在。
  2. 云去睹山质:当云彩散去,山的真面目就显现出来。
  3. 东津县左腋:东津县位于我左侧,描述地理位置。
  4. 桥与西津匹:东津桥与西津桥相对,形成对比。
  5. 奇峰高入云:奇特的山峰高耸入云层。
  6. 变幻状非一:山的形态千变万化,无法一一识别。
  7. 不识面目真:有时看不清山的真面貌。
  8. 有时露腰膝:偶尔露出山的腰部和膝盖。
  9. 好山如好女:美丽的山就像美丽的女子。
  10. 防身恐不密:担心抓不住她的真实面貌。
  11. 万古抱幽真:万古以来,山的幽静之美被珍藏。
  12. 蛾眉谁见嫉:谁能嫉妒这如蛾眉般的美丽?
  13. 中有采芝人:山中有采灵芝的人。
  14. 傍崖种丹秫:在悬崖旁边种稻谷。
  15. 心与泉石盟:我与泉水、石头结下心灵的盟约。
  16. 灵妙始挺出:灵动的美妙从此显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美丽的女子,增强了诗的情感。
  • 拟人:用“防身恐不密”表现对自然的敬畏和亲近。
  • 对仗:如“好山如好女”,使诗句更为工整。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山水美的赞美与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变化与无常。
  • :象征坚固与永恒。
  • 女子:象征美与情感的复杂。
  • 采芝人: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津桥与西津桥的关系是什么? A. 朋友
    B. 对立
    C. 相对
    D. 无关

  2. 诗中“好山如好女”表达了什么? A. 对女子的赞美
    B. 对山的无奈
    C. 对自然的欣赏
    D. 对爱情的怀疑

  3. “心与泉石盟”中的“盟”意味着什么? A. 结婚
    B. 约定
    C. 友谊
    D. 对抗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

  • 描绘山水的静谧与美好,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题与《东津桥看山》相似,但表现风格略有不同。王维更注重意境的宁静和深远,而陈养元则在变化和细腻的观察中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要点》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