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送陈仲醇
作者: 王衡 〔明代〕
湿梦沉沉,芭蕉雨响灯花卸。
月儿来也,人又随潮下。
最怕登高,醉面秋风洒。
红堪把,茱萸看罢,半刻重阳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诗人梦境中的湿润景象,听着芭蕉的雨声,点亮的灯花仿佛已经卸下。月亮升起,随着潮水一起沉淀。最让人害怕的,是在高处眺望,醉意盈面,秋风随之而来。红色的茱萸果,已经看过,但在重阳节的短暂假期里,似乎还有半刻钟的时间。
注释:
- 湿梦沉沉:形容梦境潮湿,带有情感的沉重感。
- 芭蕉:一种植物,雨声在芭蕉叶上滴落,声响悦耳。
- 灯花卸:灯下的花影或灯光暗淡,暗指夜晚的结束。
- 随潮下:与潮水一起流淌,暗喻人随事物变化而变化。
- 最怕登高:登高望远容易引发思乡之情或对往事的感慨。
- 醉面秋风洒:秋风如酒,洒落在醉意中,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感觉。
- 红堪把,茱萸看罢: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寓意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半刻重阳假:重阳节期间的短暂时光,表达对节日的感慨与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衡,明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重阳节前后,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节日的期待与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重阳节是一个尊老的节日,诗中通过茱萸等意象,寄托了对亲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点绛唇 送陈仲醇》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象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期待与感怀。开篇以“湿梦沉沉”引入,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沉重的情感氛围,仿佛梦境中的一切都带着湿气,暗示着内心的忧虑。接着“芭蕉雨响灯花卸”一句,细腻地描绘了雨打芭蕉的声音,传达出一种静谧又略带忧伤的情景。
“月儿来也,人又随潮下”则通过月亮与潮水的意象,表现出人心随境而动的变化,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而“最怕登高,醉面秋风洒”通过登高与醉酒的对比,揭示了人面对自然的渺小和无奈,秋风则象征着忧伤与离愁。
最后几句通过茱萸的意象,展现了对重阳节的珍视,茱萸常在重阳节佩戴,象征着吉祥与长寿,诗人在看过茱萸后,感慨节日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的开头通过“湿梦沉沉”描绘出一种梦境的被动状态,传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
- “芭蕉雨响”的声音与“灯花卸”的意象构成了夜晚的宁静与美感。
- “月儿来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而“人又随潮下”则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 “最怕登高”表达了对高处的恐惧与孤独。
- “醉面秋风洒”则传达了醉意与自然的交融,感受秋风的凉意。
- 最后两句通过红色茱萸与重阳节的结合,传达出对节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醉面秋风洒”,将醉意与秋风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手法,如“芭蕉雨响”,将雨声与植物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重阳节的思考与人生短暂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浓厚的人情味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湿梦:象征忧愁和沉重的思考。
- 芭蕉:自然的象征,代表静谧与思念。
- 月儿: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无常。
- 秋风:带有离愁别绪的情感。
- 茱萸:代表重阳节的吉祥与长寿,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王衡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芭蕉雨响灯花卸”中的“灯花”指的是什么?
- A) 灯光的影子
- B) 植物的花
- C) 灯的装饰
- D) 灯的颜色
-
诗中提到的“红堪把,茱萸看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富贵的渴望
- B) 对节日的珍视
- C) 对爱情的思念
-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 B) 王衡
- A) 灯光的影子
- B) 对节日的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的名作,表达了对时间和人生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反映了乡愁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王衡的《点绛唇》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探讨了人生的短暂和对自然的感悟,但王衡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苏轼则更注重理性的思考与哲理的传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读》
- 《王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