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寄赠王扬州阮亭,即用其偶兴韵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2:26: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羡尔高情,濯足淮河,振衣蜀冈。便眺览烟云,何妨薄宦,沉酣典籍,不愧清狂。骏马穿花,佳人雪藕,摘遍朱荷水一方。新歌奏,早声传北里,色艳东皇。墨痕锦袖淋浪。但怅望星桥有报章。任岁月驱驰,宫中磨蝎,风尘黯黯,路上亡羊。一日不斋,百年浑醉,携手频游翰墨场。休回首,纵兰陵酒美,何处吾乡。
白话文翻译
羡慕你的高尚情操,洗足于淮河,衣袂飘飘于蜀冈。于是便远眺烟云,何妨我身处官场,沉醉于书籍,不愧于这份清狂。骏马穿花而过,佳人如雪的藕,满地摘遍了朱红的荷花。新歌奏响,早早的声音传到北方,色彩艳丽如东皇。墨痕浸湿了锦袖,然而只感慨望着星桥有传书。任凭岁月如驰骋的马,宫中磨蝎,风尘暗淡,路上迷失的羊。一日不修身,百年如醉,携手常常游玩于书画之地。不要回头,纵使兰陵的美酒再美,何处才是我的故乡?
注释
- 羡尔高情:羡慕你那高尚的情操。
- 濯足:洗脚,洗去尘世的疲惫。
- 蜀冈:指蜀地的山冈。
- 薄宦:身处官场,不求名利。
- 沉酣典籍:沉醉于书籍的知识。
- 骏马穿花:形容马在花间奔跑的美景。
- 佳人雪藕:美丽的女子,形容女子的洁白如雪。
- 新歌奏:新歌奏响。
- 报章:书信,传递消息。
- 风尘黯黯:形容生活在官场的幽暗和困苦。
- 亡羊:迷失方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谦,明代诗人,以清丽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沈谦对友人王扬州的寄赠之际,通过对王扬州的赞美,表达了对高洁生活的向往与对现世官场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沁园春•寄赠王扬州阮亭,即用其偶兴韵 其二》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高尚情操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中有“羡尔高情”的开篇,直接将赞美与羡慕之情表达出来,接着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骏马穿花,佳人雪藕”这样的意象,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自由。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却感到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任岁月驱驰,宫中磨蝎,风尘黯黯”,这显示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又通过“携手频游翰墨场”的提及,渴望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这种情感交织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全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与押韵,展示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羡尔高情:表达了对王扬州高尚情操的羡慕之情。
- 濯足淮河:描绘了洗去世俗烦恼的场景。
- 振衣蜀冈:展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便眺览烟云:表现了诗人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何妨薄宦:对官场的轻视与对理想的追求。
- 沉酣典籍:反映了对知识的追求与沉迷。
- 骏马穿花:生动描绘了自然的美丽。
- 佳人雪藕:形容女子的美丽与纯洁。
- 摘遍朱荷水一方: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 新歌奏,早声传北里:音乐的传播象征着理想的实现。
- 色艳东皇:美好的色彩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 墨痕锦袖淋浪:书法的流畅与优雅。
- 但怅望星桥有报章:感慨自己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 任岁月驱驰,宫中磨蝎: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官场的无奈。
- 风尘黯黯,路上亡羊:隐喻人生迷失与困惑。
- 一日不斋,百年浑醉:强调了生活的短暂与追求的珍贵。
- 携手频游翰墨场:渴望与友人共同享受生活。
- 休回首:劝诫自己不要回头。
- 纵兰陵酒美,何处吾乡: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骏马穿花”比喻生活的自由与美好。
- 对仗:如“新歌奏,早声传北里”中,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
- 拟人:如“岁月驱驰”给时间赋予了动感,强调其流逝之快。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对生活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高洁情操的赞美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之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 淮河: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蜀冈:象征高洁与超脱的生活。
- 骏马与佳人:象征生活的美好与向往。
- 朱荷:象征着生命的繁华与多彩。
- 星桥:象征理想与追求的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羡尔高情”中的“高情”指的是什么?
- A. 高尚的情操
- B. 高山的情感
- C. 高贵的身份
- D. 高远的理想
-
诗中“骏马穿花”所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战争的残酷
- C. 旅行的艰辛
- D. 田园的宁静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亦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更为豪放与奔放,而沈谦的诗则更显细腻与内敛。两者通过各自的风格展现了对人生的不同理解与态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