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其二 醉后赠歌者》

时间: 2025-02-04 15:38:17

春来燕市解金貂,取酒听红箫。

银烛残时,玉山颓也,一曲转无聊。

刚到销魂魂已断,人似柳条条。

鲛袖裁香,鸾鎞卧月,休说郑樱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来燕市解金貂,取酒听红箫。
银烛残时,玉山颓也,一曲转无聊。
刚到销魂魂已断,人似柳条条。
鲛袖裁香,鸾鎞卧月,休说郑樱桃。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了,燕市的金貂皮衣已经解开,我取酒来听那红色箫声。
银烛已然熄灭,玉山也倾斜了,一曲乐声转眼间便感到无聊。
刚刚沉醉,心却已断,人就像那柳条一样柔弱。
鲛袖剪裁的香气,鸾铃在月下安卧,别再提郑樱桃了。

注释:

  • 燕市:指燕京(即北京)的集市。
  • 金貂:指用貂皮制成的华贵衣物。
  • 红箫:一种乐器,红色的箫声引人入胜。
  • 银烛:银色的蜡烛,象征夜晚的氛围。
  • 玉山:比喻美好的景象,或指高雅的事物。
  • 销魂:形容心神失去,沉醉的状态。
  • 鲛袖:鲛人(传说中的美人)所穿的衣袖,象征美丽和香气。
  • 鸾鎞:古代乐器声,象征悠扬的音乐。
  • 郑樱桃:可能指某种美丽的女子,或用作比喻,不再提及的过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绮,清代词人,以其清丽婉约的风格著称。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词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真实流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风气开放之时,文人雅士聚集,歌舞升平,诗中描绘了醉酒后听歌的闲适情景,反映了文人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与感慨。

诗歌鉴赏:

《少年游 其二 醉后赠歌者》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日醉酒后听歌的画面。诗中“春来燕市解金貂”和“取酒听红箫”开篇即设下了一个温暖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饮酒的快意。然而,紧接着的“银烛残时,玉山颓也”却暗示出一种微妙的忧伤与无聊,似乎在反映饮酒后的迷惘与失落。诗人通过“刚到销魂魂已断”的描写,表达了在醉中迷恋与醒后失落的矛盾心理。

接下来的“人似柳条条”则以柳条的柔弱感喻人心的脆弱,传达出一种深切的孤寂。最后的“鲛袖裁香,鸾鎞卧月”所营造的意境则如梦似幻,暗示即使在美丽的外表下,内心的情感却是难以言喻的复杂。整首诗在轻盈的笔触中,潜藏着对人生、爱情的深思和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来燕市解金貂:春天到了,燕市的金貂皮衣已经解开,暗示生活的富裕和时光的流逝。
  2. 取酒听红箫:诗人借酒消愁,享受音乐的陪伴。
  3. 银烛残时,玉山颓也:银烛快熄,玉山也显得颓废,喻示着时光的流逝与无聊。
  4. 一曲转无聊:乐曲虽美,但转瞬即逝,无聊之感随之而来。
  5. 刚到销魂魂已断:刚沉醉其中,心却已断,表现出对快乐的渴望与失落。
  6. 人似柳条条:比喻人如柳条般柔弱,感情脆弱。
  7. 鲛袖裁香:鲛袖象征美丽,暗示美好的事物却也带来无奈。
  8. 鸾鎞卧月,休说郑樱桃:鸾铃象征悠扬,最后一句则是对往事的缅怀与不再提及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似柳条条”,形象地表达了人的脆弱。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
  • 拟人:银烛、玉山等被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醉酒后听歌的情景,展现了人生的欢愉与失落,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内心的脆弱与无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往事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貂:象征富贵与奢华。
  • 红箫:音乐的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 银烛:夜晚的浪漫与消逝。
  • 柳条:柔弱与脆弱的象征。
  • 鲛袖:美丽与香气,暗含着难以把握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燕市”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上海
    • B. 北京
    • C. 广州
    • D. 南京
  2. “银烛残时”中的“银烛”指的是什么?

    • A. 书信
    • B. 蜡烛
    • C. 银器
    • D. 明月
  3. “人似柳条条”中“柳条”用来比喻什么?

    • A. 生命的坚韧
    • B. 生活的柔弱
    • C. 爱情的脆弱
    • D. 情感的丰富

答案:

  1. B. 北京
  2. B. 蜡烛
  3. C. 爱情的脆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慨,风格亦有相似之处。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在感情上有深切的描绘,但侧重于兄弟情谊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吴绮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