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时间: 2025-01-27 04:08:51
相国生南纪,金璞无留矿。
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
矫然江海思,复与云路永。
寂寞想土阶,未遑等箕颍。
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
碣石岁峥嵘,天地日蛙黾。
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
骨惊畏曩哲,鬒变负人境。
虽蒙换蝉冠,右地恧多幸。
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
紫绶映暮年,荆州谢所领。
庾公兴不浅,黄霸镇每静。
宾客引调同,讽咏在务屏。
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
一阳发阴管,淑气含公鼎。
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境。
散帙起翠螭,倚薄巫庐并。
绮丽玄晖拥,笺诔任昉骋。
自我一家则,未缺只字警。
千秋沧海南,名系朱鸟影。
归老守故林,恋阙悄延颈。
波涛良史笔,芜绝大庾岭。
向时礼数隔,制作难上请。
再读徐孺碑,犹思理烟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作者:杜甫
相国生南纪,金璞无留矿。
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
矫然江海思,复与云路永。
寂寞想土阶,未遑等箕颍。
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
碣石岁峥嵘,天地日蛙黾。
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
骨惊畏曩哲,鬒变负人境。
虽蒙换蝉冠,右地恧多幸。
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
紫绶映暮年,荆州谢所领。
庾公兴不浅,黄霸镇每静。
宾客引调同,讽咏在务屏。
诗罢地有馀,篇终语清省。
一阳发阴管,淑气含公鼎。
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境。
散帙起翠螭,倚薄巫庐并。
绮丽玄晖拥,笺诔任昉骋。
自我一家则,未缺只字警。
千秋沧海南,名系朱鸟影。
归老守故林,恋阙悄延颈。
波涛良史笔,芜绝大庾岭。
向时礼数隔,制作难上请。
再读徐孺碑,犹思理烟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杜甫为故友张九龄所作,开头提到张公的去世,感叹其生前的辉煌与成就。张公生于南纪,像金璞一样珍贵,但他没有留下任何财富。诗中提到仙鹤降落人间,独自挺立,象征着张公的高洁和孤独。诗人表达了对张公才华的思念,想要再次与之相会,却无法实现。张公曾在白玉堂中与帝王共事,诗人回忆起与他的交往,感叹时光的流逝。诗中还涉及对历史的思考,对张公的追忆与敬仰,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过往的怀念。
注释:
- 南纪:指南朝时期,指张公的生平背景。
- 金璞:比喻珍贵的东西。
- 仙鹤:象征高洁、超脱的人物。
- 白玉堂:指官府或高贵的居所。
- 紫绶:指官职的象征,表示张公曾经的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以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著称。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得知张公去世后,所作的悼念之作。张公九龄是杜甫的朋友,诗中充满了对其的哀悼与敬仰。
诗歌鉴赏:
杜甫的《八哀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致的意象展现了对张公九龄的悼念。诗中通过对张公生前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其才华的高度赞美和对其离去的无尽惋惜。开篇的“相国生南纪,金璞无留矿”,不仅点明了张公的身份与地位,也暗示了他生前的无私和高洁。诗中多次运用自然意象,如“仙鹤”、“霜毛”,使得整首诗如同一幅清雅的画卷,渗透着淡淡的伤感。
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孤独感,似乎暗示着他对社会变迁的无奈与失落。特别是在“归老守故林,恋阙悄延颈”一句中,诗人不禁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依恋与怀念,仿佛在呼唤那些已逝去的美好时光。整首诗不仅是一篇悼亡之作,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个诗人的深邃思想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国生南纪,金璞无留矿:张公生于南朝,才华横溢却不图名利。
- 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张公如仙鹤般高洁,给人以孤独之感。
- 矫然江海思,复与云路永:表达对张公的深切怀念,意欲再次相见却不能。
- 寂寞想土阶,未遑等箕颍:回忆与张公的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情感深度。例如将张公比作“仙鹤”,不仅凸显其高尚品质,也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张公的追忆,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展现了杜甫对人性、友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鹤:象征高洁与孤独。
- 白玉堂: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 紫绶:官职的象征,体现个人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八哀诗》是为谁而作的?
- A. 自己
- B. 张公九龄
- C. 李白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仙鹤”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高洁与孤独
- C. 友谊
- 答案:B
-
诗中“紫绶”指的是什么?
- A. 诗歌
- B. 官职
- C. 财富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另一首诗,表现了对国家与人民的关怀。
- 《夜泊牛津》:李白的作品,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中都常涉及友情与怀念,但杜甫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情感的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杜甫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