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在郡三年今秋见白发聊以书事
作者: 羊士谔 〔唐代〕
二毛非骑省,朝镜忽秋风。
丝缕寒衣上,霜华旧简中。
承明那足厌,车服愧无功。
日日山城守,淹留岩桂丛。
白话文翻译:
在郡中待了三年,今秋我看到自己已长了白发,借此写下这首诗。
发丝已经稀疏,早晨照镜子时,忽然感受到秋风的凉意。
身上的寒衣上缠绕着寒丝,信笺中满是霜华的痕迹。
承明(指唐朝明宗)怎么会觉得厌倦呢?我穿着车服却感到无功而愧。
日日守在山城中,留恋于岩石间的桂花丛。
注释:
字词注释:
- 二毛:指头发,形容发丝稀疏。
- 骑省:骑马出行,省略的意思。
- 朝镜:早晨照镜子。
- 丝缕:细丝,指寒衣的纤维。
- 霜华:霜的光辉,形容信笺上的霜迹。
- 承明:指唐朝的明宗皇帝。
- 车服:指官员的服装。
- 无功:没有功绩。
- 日日:每天。
- 淹留:留恋,停留。
典故解析:
“承明”指的是唐朝的皇帝明宗,历史上明宗在位期间,政治上比较安定,羊士谔以此引出自己的无功而愧的感受,体现了士人的无奈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羊士谔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风格多样,常常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相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地方任职的时期,因长时间身处偏远地区而感受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借白发的出现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叹。
诗歌鉴赏:
《在郡三年今秋见白发聊以书事》通过个人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老去的无奈与感慨。诗中“朝镜忽秋风”一句,将秋风与照镜子结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衰老的意识。在寒冷的秋风中,诗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外界的清冷,更是一种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承明那足厌,车服愧无功”,这一句深刻揭示出作者身为官员的失落感,他在朝廷上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而感到无功而愧。这种愧疚感与对环境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层次。
最后,诗的结尾“日日山城守,淹留岩桂丛”表达了诗人对山城生活的留恋,仿佛在说即便岁月无情,自己仍旧扎根于此,守护着这一片土地,体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毛非骑省”:诗人以“二毛”自喻,说明自己已经年长,发丝稀少,暗示了衰老和时间的流逝。
- “朝镜忽秋风”:清晨照镜子时,感受到秋风的凉意,突显了季节的变化和个人感受的联系。
- “丝缕寒衣上”:描绘寒衣的细丝,反映出诗人的生活条件,暗示着他在外任职的艰辛。
- “霜华旧简中”:信笺上留下的霜华,表现出时间的痕迹和诗人的孤独。
- “承明那足厌”:对明宗的质疑,表达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
- “车服愧无功”:穿着官服却感到愧疚,说明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 “日日山城守”:强调长期驻守于山城,表现出对工作的坚持。
- “淹留岩桂丛”:对岩石间桂花的留恋,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发比作时间的流逝,体现诗人的感慨。
- 拟人:秋风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丝缕寒衣”和“霜华旧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情,展示了官员在仕途中的困境与对生活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发:象征岁月的无情与个人的衰老。
- 秋风: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寒冷的孤独感。
- 寒衣:暗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 霜华:象征岁月的痕迹与孤独感。
- 山城:代表诗人长期生活的地方,承载着他的情感与记忆。
- 桂花:象征美好与留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二毛”指的是什么?
A. 头发
B. 眉毛
C. 眼睛 -
诗人用什么来形容自己对岁月的感慨?
A. 白发
B. 秋风
C. 冬雪 -
诗中提到的“承明”是指哪位皇帝?
A. 唐太宗
B. 唐明宗
C. 唐玄宗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对比,羊士谔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偏向于雄浑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色。两者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