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行安可食无鱼,问着笭箵总道虚。
底事官船渠不卖,从来污吏喜侵渔。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行走,怎能找到可食用的鱼呢?问了渔夫,都是说没有。到底为什么官船不卖鱼呢?原来污吏总是喜欢侵占渔民的捕捞。
注释:
- 江行:在江边行走。
- 安可食:怎么能吃到。
- 笭箵:渔具,指渔夫。
- 虚:空虚,没有。
- 底事:为什么。
- 渠:他们。
- 不卖:不出售。
- 污吏:贪污的官吏。
- 侵渔:侵犯渔民的捕捞权利。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官民矛盾的普遍现象,涉及到权力滥用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常以讽刺手法揭示官场腐败和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官僚体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江边捕鱼的描绘,表达对官员贪婪行为的不满和对渔民困境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与人性思考。诗人在江边观察渔民的困境,表达了自己对鱼资源匮乏的无奈和对官员腐败的愤怒。全诗以“江行安可食无鱼”开篇,直接点出问题,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背后的原因。在“问着笭箵总道虚”中,渔夫的无奈与失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渔民对生计的担忧。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官员的控诉,揭示了官员对渔民的剥削与压迫。“污吏喜侵渔”直接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官员的贪婪与渔民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激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生动的描绘与真实的情感,引人深思。姚勉以一种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他作为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强烈意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行安可食无鱼:在江边行走,怎么可能找到鱼来吃呢?表现了渔民生活的困境。
- 问着笭箵总道虚:询问渔夫,得到的答复总是说没有鱼,体现了渔民的失望。
- 底事官船渠不卖:为什么官船不卖鱼?引出对官员行为的质疑。
- 从来污吏喜侵渔:从古至今,贪污的官吏总是喜欢侵犯渔民的捕捞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江行”与“问着”,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形式,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
主题思想:全诗揭示了官员的贪污腐败与渔民的困境,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权力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权力滥用的愤怒与控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象征自然资源,代表了渔民赖以生存的环境。
- 鱼:代表生活的希望与生计,缺乏鱼体现了渔民的困境。
- 官船:象征权力与腐败,反映了社会不公的根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行安可食无鱼”意指什么?
- A. 江里有鱼
- B. 渔民生活困苦
- C. 官船在捕鱼
-
“污吏喜侵渔”中的“侵渔”指的是什么?
- A. 保护渔民
- B. 侵犯渔民的捕捞权
- C. 渔民自愿让渡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同样描绘了社会不公与民生疾苦。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小人物的困境反映社会问题。
诗词对比:
- 姚勉《沿江买鱼不得询之则前比我为官船所强取故有》与杜甫《兵车行》:两者都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但姚勉更侧重于官民矛盾,而杜甫则更关注战乱对民生的影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杜甫诗选》
- 《白居易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