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芳信 烘豆》
时间: 2025-01-26 04:0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探芳信 烘豆
作者: 俞樾 〔清代〕
趁秋早。向棚底斜阳,筠篮采到。
讶一弯新绿,眉妩斗娇好。
玉人纤手灯前剥,忙煞麻姑爪。
倩厨娘翠釜燖来,再安茶灶。
红焰一炉小。更细著晶盐,料量多少。
炙透兰心,休遣绿衣老。
拈来不独酒边宜,也是相思料。
看青青撮向茶瓯更妙。
白话文翻译
趁着秋天刚开始,向棚下的斜阳走去,筠篮里采到了新鲜的豆子。
看到一弯新绿,眉眼间流露出娇媚的神情。
美人用纤细的手在灯前剥豆,忙得让人想起麻姑的爪子。
让厨娘把翠色的锅放在火上,再安上茶灶。
小炉里的红焰正旺,细细地加点晶盐,量有多少呢?
将豆子烤透,别让绿色的皮老去。
这豆子不单独适合酒边,也是一种相思的佳品。
看那青青的豆子放进茶碗,味道更加美妙。
注释
- 麻姑: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女子,常被描绘为手指纤细。
- 翠釜:指青绿色的锅,象征美味的烹饪。
- 兰心:指豆子心部的美好,象征着清新与珍贵。
- 绿衣:指豆子的外皮,象征着青春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樾(1821-1907),字伯恭,号秋水,清代书法家、诗人、文学批评家。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常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探芳信•烘豆》是俞樾对秋天豆子采摘及烹饪过程的描绘,诗中融入了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反映了作者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愉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的一个宁静时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开头通过“趁秋早”引入秋天的气息,紧接着描绘了在斜阳下采豆的情景,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诗中的“玉人纤手”与“麻姑爪”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女性的柔美与劳动的辛勤,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
在烹饪的细节上,诗人通过“红焰一炉小”、“更细著晶盐”等描写,展现了对食物的讲究与热爱。豆子被炙烤得透心凉,象征着生命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一句“看青青撮向茶瓯更妙”则是将美食与情感结合,表达了豆子不仅适合饮酒,更是传达思念之情的佳品,暗含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趁秋早:引入时间背景,暗示秋天是采摘的季节。
- 向棚底斜阳,筠篮采到:描绘了在夕阳下采豆的情景,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 讶一弯新绿:惊讶于新鲜豆子的出现,暗示生命的活力。
- 眉妩斗娇好:形容女子的美丽,增添了生活的诗意。
- 玉人纤手灯前剥:描绘了女子在灯光下剥豆的细腻动作,展现女性的柔美。
- 忙煞麻姑爪:用麻姑的爪子比喻,强调忙碌与精细。
- 倩厨娘翠釜燖来,再安茶灶:强调烹饪的氛围,表现对美食的期待。
- 红焰一炉小:形容火焰的旺盛,提升了烹饪的情感。
- 更细著晶盐,料量多少:强调对细节的讲究,体现生活的精致。
- 炙透兰心,休遣绿衣老:象征生命的活力,表达对新鲜感的追求。
- 拈来不独酒边宜,也是相思料:将豆子与情感联系起来,表达对情感的思考。
- 看青青撮向茶瓯更妙:最后强调豆子的美味,暗示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人”“麻姑爪”进行对比,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豆子情感,提升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红焰一炉小”和“更细著晶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豆子采摘与烹饪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细节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在平凡生活中蕴藏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成熟与丰收。
- 豆:象征生命的活力与亲情的纽带。
- 火焰:象征热情与生活的热烈。
- 翠釜:象征美好与高雅的生活品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探芳信•烘豆》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俞樾
C. 李白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玉人”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位美丽的女子
C. 一种食物
D. 一位神仙 -
诗中提到的“麻姑爪”用来比喻什么? A. 劳动的辛苦
B. 美丽的外表
C. 生活的琐碎
D. 青春的流逝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俞樾与白居易:俞樾的《烘豆》强调生活细节与温情,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注重对离别的感慨。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俞樾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探芳信•烘豆》的美妙与作者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