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醉袖》
时间: 2025-01-26 01:18: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醉袖
作者:贺铸 〔宋代〕
浅黛宜颦,明波欲溜。
逢迎宛似平生旧。
低鬟促坐认弦声,
霞觞滟滟持为寿。
浓染吟毫,偷题醉袖。
寸心百意分携后。
不胜风月两厌厌,
年来一样伤春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场景,诗人在一个温柔的春日里,见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眉头微微皱起,如同淡淡的黛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要流淌一样。彼此的交往就像是旧日的朋友,十分自然。女子低垂的发髻让人忍不住想多停留一会儿,乐声里仿佛传来弦乐的音律,诗人举起酒杯,祝愿她长寿。诗人用浓墨挥毫,趁着醉意在她的衣袖上写下诗句,表达自己满心的情意。可惜心中种种情感最终都要分开,无法再相携。面对风月,心中却感到厌倦,时光荏苒,自己依旧在为春天的离去而感伤。
注释
- 浅黛:淡淡的青色,形容女子的眉毛。
- 明波欲溜:水波闪烁,似乎要流动。形容自然景色动人。
- 逢迎:指迎合、交往。这里指与女子的亲密交往。
- 低鬟:女子低垂的发髻。
- 霞觞:霞光中的酒杯,形容酒杯的美丽。
- 滟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 浓染吟毫:用浓墨书写。
- 寸心百意:心中有很多复杂的情感。
- 厌厌:厌倦、疲惫的样子。
- 伤春瘦:因春天的逝去而感到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贺铸(约1053年-1125年),字宪之,号秋水,晚号海云,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贺铸的词风清新婉丽,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美好情感的描绘,反映了个人在世事变迁中的无奈与伤感。
诗歌鉴赏
贺铸的《题醉袖》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展现了作者对美的感悟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女子的美丽与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开篇的“浅黛宜颦,明波欲溜”,一句就勾勒出了女子的形象,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蕴含了情感的波动。
当诗人用“低鬟促坐认弦声”描写女子的发髻和乐声时,似乎传达出一种亲密的氛围,仿佛两人之间有着不言而喻的默契。紧接着的“霞觞滟滟持为寿”则赋予了这一刻更多的祝福和期望,酒杯中的霞光映衬着美好的祝愿。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逐渐转向了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寸心百意分携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尽管两人曾有美好的时光,但最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分别。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在柔美中透出一丝悲凉。
最后一句“不胜风月两厌厌,年来一样伤春瘦”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人在享受自然风光与人间美好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无力感,这种对春天的伤感更是加深了诗的情感基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艺术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浅黛宜颦:女子的眉毛淡雅,微微皱起,显得十分动人。
- 明波欲溜:水波明亮,仿佛要流动,传达出一种生动的气氛。
- 逢迎宛似平生旧:与女子的相处如同老朋友,亲切而自然。
- 低鬟促坐认弦声:女子低垂发髻,坐下时乐声悠扬,增添了情趣。
- 霞觞滟滟持为寿:举杯祝愿,酒光如霞,寓意美好的祝福。
- 浓染吟毫,偷题醉袖:诗人用浓墨在女子的衣袖上写下诗句,表达情感。
- 寸心百意分携后:心中有太多情感,最终却要分离。
- 不胜风月两厌厌,年来一样伤春瘦:对风月的厌倦和对春天的伤感,表露了对生活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波欲溜”形象地描绘了水的流动。
- 拟人:用“霞觞滟滟”赋予酒杯生命感,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 对仗:如“浓染吟毫,偷题醉袖”展示了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女子的美丽与春天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不可知的惆怅,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事变化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浅黛:象征女子的柔美与心境的细腻。
- 明波:代表着流动的时光与变幻的情感。
- 霞觞:象征着美好祝愿与欢庆的时刻。
- 醉袖:代表着醉意与情感的寄托。
- 风月:象征着自然景色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浅黛宜颦”中的“黛”指的是: A. 深色
B. 淡青色
C. 红色
D. 白色 -
“霞觞滟滟持为寿”中的“滟滟”意指: A. 平静
B. 明亮
C. 波动
D. 沉重 -
诗中提到的“风月”主要指的是? A. 自然景色
B. 人际关系
C. 个人情感
D. 生活琐事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温庭筠的《梦江南》
诗词对比:
- 贺铸的《题醉袖》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贺铸则通过环境与人物的结合,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贺铸研究》
以上为贺铸《题醉袖》的详细解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