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安》

时间: 2025-01-25 23:31:32

排办张灯春事早。

十二都门。

物色宜新晓。

金犊车轻玉骢小。

拂头杨柳穿驰道。

莼羹鲈鲙非吾好。

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

满眼青山恨西照。

长安不见令人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长安
作者:贺铸 〔宋代〕

排办张灯春事早。
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
金犊车轻玉骢小。
拂头杨柳穿驰道。
莼羹鲈鲙非吾好。
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
满眼青山恨西照。
长安不见令人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春日的早晨,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春的情景。十二个城门下,万物复苏,春意盎然。轻便的金犊车和小巧的玉骢马在道上疾驰,杨柳拂头,映衬着春光。然而,诗人对莼羹和鲈鲙并不感兴趣,心中只感到对故国的思念与忧伤。吟唱着离别的曲调,心中满是对江南的惆怅。眼前的青山在西光的照耀下令人心生怨恨,长安的身影却依然不可见,令人倍感苍老与无奈。

注释

  • 排办:布置、安排。
  • 张灯:悬挂灯笼,象征庆祝。
  • 春事早:春天的事务提前开始。
  • 十二都门:指古都长安的城门。
  • 金犊车:华丽的马车。
  • 玉骢小:形容马的轻盈。
  • 拂头杨柳:柳枝轻拂过头,描绘春天的生机。
  • 莼羹鲈鲙:分别是用莼菜和鲈鱼做的菜肴,诗人表示对此并不喜欢。
  • 去国讴吟:离开故乡而吟唱。
  • 半落江南调:指调子中带有江南地方的音调。
  • 满眼青山恨西照:看到青山,心中对西照的怨恨。
  • 长安不见令人老:长安的风景无法再见,令人感到岁月无情。

典故解析

“长安”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象征着繁华与荣耀。诗人对长安的思念,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与无奈。长安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文化交流的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字仲明,号秋水,宋代著名词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以词风清新、婉约著称。贺铸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贺铸的晚年,正值他对故国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交织之时。长安是他心中永恒的牵挂,而春天的到来又让他倍感时光流逝之快。

诗歌鉴赏

《望长安》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了一种生机盎然的美好,但又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首句“排办张灯春事早”,描绘了春日庆典的繁华;而在“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中,诗人则透露出对故国的怀念与对江南的惆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春天的美好,又有对长安的眷恋与无奈,展现了复杂的人生感受。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对长安的渴望与无奈,给人以深深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排办张灯春事早:春天来临,节庆的准备工作早已开始。
  2. 十二都门。物色宜新晓:长安城的门口,春天的气息令人感到新鲜。
  3. 金犊车轻玉骢小:华丽的金犊车轻快,玉骢马儿宛如春风般轻盈。
  4. 拂头杨柳穿驰道:杨柳轻拂,给乘车的人带来春的气息。
  5. 莼羹鲈鲙非吾好:虽然这些美味的菜肴名声在外,但我并不喜欢。
  6. 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离开故乡的我,吟唱着江南的曲调。
  7. 满眼青山恨西照:眼前的青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心中却充满怨恨。
  8. 长安不见令人老:长安的身影无法再见,让我感到岁月无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犊车轻玉骢小”,形成对称美感。
  • 拟人:杨柳拂头,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 比喻:将“长安”与“苍老”相联系,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长安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象,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欢乐与庆祝。
  • :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青山:代表自然之美,但在诗中又引发诗人对岁月的怨恨。
  • 长安:象征故乡与繁华,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去国讴吟,半落江南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思乡
    C. 愤怒
    D. 快乐

  2. 填空题:诗人对莼羹和鲈鲙的态度是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十二都门”是指长安城的城门。(对/错)

答案

  1. B. 思乡
  2. 不喜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描绘春天的景象,同时表达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望长安》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为直接,情感更为浓烈。
  • 《春望》(杜甫)则在春天的美好中透出对国事的忧虑,与贺铸的惆怅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