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

时间: 2025-04-28 22:07:15

星明天淡月横钩。

笛响荡回流。

碧城西去,柳烟一角,上有高楼。

宿寒料峭东风紧,吹动昔年愁。

春残花底,梦醒天末,人在心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儿媚
作者: 姚燮 〔清代〕

星明天淡月横钩。笛响荡回流。
碧城西去,柳烟一角,上有高楼。
宿寒料峭东风紧,吹动昔年愁。
春残花底,梦醒天末,人在心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明亮的星空和淡淡的月光,月亮如钩般横挂在天际,悠扬的笛声在空气中回荡。向西望去,可以看到碧绿的城郭,柳树轻烟弥漫,远处高楼耸立。宿寒的东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动着往年的愁绪。春天已然过去,花落了,梦中醒来时,心中满是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星明:星星明亮。
  • 天淡:天空清淡,指夜空的宁静。
  • 月横钩:月亮像钩子一样横在空中。
  • 笛响荡回流:笛声在空中回荡、流淌。
  • 碧城:形容城市的绿色,指生机盎然的城市。
  • 柳烟:柳树的轻烟,象征春天的柔美。
  • 宿寒:宿夜的寒冷。
  • 料峭:形容寒冷微弱的样子。
  • 昔年愁:过去的忧愁。
  • 春残花底:春天已经结束,花瓣掉落。
  • 梦醒:从梦中醒来。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东风,常常与春天的温暖联系在一起,而这里则带有一丝凛冽的感觉,映射出作者对往事的感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约1625-1698),字云甫,号澹庐,清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致和个人情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清代,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个人情感的波动依然较为激烈,反映了作者对过往的思索与怀念。


诗歌鉴赏:

《眼儿媚》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的词作。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共鸣。开头的“星明天淡月横钩”便展现了一幅静谧的夜景,清晰的星光与淡淡的月光交织,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感觉。随着笛声的响起,画面开始流动,音律与景色交融,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梦幻的境地。

接下来的“碧城西去,柳烟一角,上有高楼”,描绘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城市景象。柳烟的柔和与高楼的挺拔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气息。然而,转瞬即逝的美好却被“宿寒料峭东风紧”所打破。东风带来的寒意不仅仅是自然的寒冷,更是内心往事的冷峻,仿佛在提醒人们岁月的无情。

诗的最后两句“春残花底,梦醒天末,人在心头”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春天的残败与梦境的醒来让人感到无奈与惆怅,心中的人如影随形,却又遥不可及,极具感染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过往的怀念,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沉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星明天淡月横钩:描绘夜空的宁静与美丽,月亮如钩般悬挂,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
  2. 笛响荡回流:笛声悠扬,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动态,象征着流动的情感。
  3. 碧城西去,柳烟一角,上有高楼:城市的生机与高楼的挺拔形成生动的对比,表现了繁华与柔美。
  4. 宿寒料峭东风紧:东风的凉意带来了内心的忧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往事的回忆。
  5. 春残花底,梦醒天末,人在心头:春天的结束象征着美好的逝去,梦醒后的孤独与思念涌上心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横钩”,将月亮比作钩,形象生动。
  • 拟人:如“春残花底”,让春天有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词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了优美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希望与梦想。
  • :象征孤独与思念。
  • :象征音乐与情感的流动。
  • :象征柔情与春天的生机。
  • 寒风:象征内心的忧愁与过去的回忆。
  • :象征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夜空有什么特点? a) 星星明亮,月亮横钩
    b) 月亮圆满,星星稀少

  2. “春残花底,梦醒天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与期待
    b) 失落与思念

  3. 诗中的“笛响荡回流”主要表达了什么?
    a) 音乐的美好
    b) 生活的单调

答案

  1. a) 星星明亮,月亮横钩
  2. b) 失落与思念
  3. a) 音乐的美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姚燮的《眼儿媚》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后者则更加强调内心的思索与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