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么令(仙吕重九)》
时间: 2025-01-25 23:42: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么令(仙吕重九)》
作者: 周邦彦
快风收雨,亭馆清残燠。池光静横秋影,岸柳如新沐。闻道宜城酒美,昨日新醅熟。轻镳相逐。冲泥策马,来折东篱半开菊。华堂花艳对列,一一惊郎目。歌韵巧共泉声,间杂琮琤玉。惆怅周郎已老,莫唱当时曲。幽欢难卜。明年谁健,更把茱萸再三嘱。
白话文翻译:
快风吹散了雨云,亭台楼阁在清冷的残暑中显得格外清新。池水静静地映着秋天的影子,岸边的柳树像刚洗过澡一样清新。听说宜城的酒很好,昨日的新酒已经酿成。轻快的马蹄声相互追逐。策马冲破泥土,来这里摘下东篱边半开的菊花。华丽的大厅中花儿争相盛开,一个个都惊艳了郎君的眼目。优美的歌声与泉水的潺潺声交相辉映,间或夹杂着琮琤的玉声。惆怅的是周郎已老,别再唱起当年那首曲子。幽静的欢愉难以预料,明年谁会健康,能否再三叮嘱带上茱萸呢?
注释:
- 亭馆: 指的是亭子和楼阁。
- 清残燠: 指天气清爽,余暑轻微。
- 宜城: 地名,指的是以酒闻名的地方。
- 新醅: 指新酿的酒。
- 东篱: 指东边的篱笆,常用于隐喻隐居生活。
- 茱萸: 一种植物,常在重阳节时佩戴,象征长寿。
典故解析:
- 周郎: 指周瑜,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诗中提到周郎已老,表达人生的无常与感慨。
- 茱萸: 在古代文化中,茱萸常与重阳节相关,象征着长寿与健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填词,被誉为“词中之龙”。他的词风华丽而细腻,情感丰富,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六么令》创作于重阳节前后,反映了周邦彦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慨,并以重阳节的习俗为背景,寄托了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诗歌鉴赏:
《六么令(仙吕重九)》是周邦彦在重阳节时所作,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清新、酒的醇美以及人生的无常。诗中开头几句描绘了自然景色,快风收雨,亭馆清爽,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秋日画面。池水映秋影,岸柳如新沐,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这种意境与后面提到的酒美、菊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逐渐转向惆怅。周郎已老,莫再唱起当时的曲子,表达了对过往青春的怀念与对人生流逝的无奈。最后一句更是道出了对未来的渺茫与不确定,幽欢难卜,明年谁健?不仅是对自身的思考,也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深思。
整首词在抒情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周邦彦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快风收雨,亭馆清残燠: 形容风雨过后,天气转清,亭台楼阁显得清爽宜人。
- 池光静横秋影,岸柳如新沐: 池水安静地反射着秋天的影子,岸边的柳树清新如刚刚洗过。
- 闻道宜城酒美,昨日新醅熟: 听说宜城的酒很好,昨天新酿的酒已经熟成。
- 轻镳相逐: 马蹄轻快,互相追逐,形象生动。
- 冲泥策马,来折东篱半开菊: 策马穿越泥泞,来到东边的篱笆处折取半开的菊花。
- 华堂花艳对列,一一惊郎目: 华丽的大厅中花儿争相盛开,令人惊艳。
- 歌韵巧共泉声,间杂琮琤玉: 歌声与泉水声交织在一起,悦耳动听。
- 惆怅周郎已老,莫唱当时曲: 感叹周郎已老,不再唱当年的歌曲。
- 幽欢难卜: 未来的欢乐难以预测。
- 明年谁健,更把茱萸再三嘱: 明年谁会健康,能否再次叮嘱带上茱萸。
修辞手法:
- 比喻: “岸柳如新沐”,将柳树比作刚洗过澡的样子,形象生动。
- 对仗: “歌韵巧共泉声”,声韵和谐,形成美感。
- 拟人: “轻镳相逐”,赋予马蹄以生动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以及对健康长寿的期许。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与重阳节的习俗,诗人深切地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快风: 代表着清新的气息,象征着转变与新生。
- 池光、秋影: 表现了宁静与秋天的意境。
- 东篱、菊花: 代表隐居生活与对自然的向往。
- 茱萸: 象征着长寿与健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六么令》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周邦彦
c) 杜甫 -
“惆怅周郎已老,莫唱当时曲”中的“周郎”指的是谁? a) 周瑜
b) 周邦彦
c) 周杰伦 -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重阳节时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幸福
b) 长寿
c) 财富
答案:
- b) 周邦彦
- a) 周瑜
- b) 长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周邦彦的《六么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展现了对过往的思念,但周邦彦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惆怅,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