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维舟瞰层波,未忍分练段。
人间好风味,鱼鸟同聚散。
儒生长窘束,书灯守幽幔。
逐乐嗟已迟,蚤还犹及半。
白话文翻译:
在船上俯视湖面波光粼粼,心中不忍离开这美妙的景色。
人间美好的风景,吸引着鱼和鸟在这里聚集与散去。
读书的儒生常常感到困窘,守着书灯在幽暗的帷幕中。
追逐乐趣的时光已经太晚,早些时候还可以享受一半的快乐。
注释:
字词注释:
- 维舟:指维系的船只,舟指船。
- 瞰:俯视,向下看。
- 层波:形容波浪层层叠叠。
- 未忍:不忍心,舍不得。
- 练段:指细腻的水波,形容水面光滑。
- 好风味:美好的风景和情趣。
- 儒生:读书人,士大夫。
- 窘束:困窘,束缚。
- 幽幔:指幽暗的帷幕。
- 逐乐:追逐快乐。
- 嗟:叹息,表示惋惜。
典故解析:
“儒生”指代士人,古代读书人以儒家学说为主,常常有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诗中借用这一形象,展示了文人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代表作有《兰亭集序》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周邦彦泛舟湖上之时,正值夏日,作者在水边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美好。同时,诗中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湖面波光和人间景色,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意境。诗人以“维舟瞰层波”开篇,展现了他在船上观赏湖面美景的情景,表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却逐渐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慨。他以“儒生长窘束”引出读书人的困顿,揭示了文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诗中“逐乐嗟已迟,蚤还犹及半”一语,流露出对时光的无奈与对快乐的追求,强调了人生短暂、快乐难得的主题。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慨,也反映了对社会中士人的普遍困境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在清丽的风景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维舟瞰层波:在船上俯视层层波浪,描绘宁静的湖面景象。
- 未忍分练段:不舍得分开,表达对美丽景色的留恋。
- 人间好风味:形容人间的美好风景。
- 鱼鸟同聚散:鱼和鸟在水中嬉戏,形成和谐的自然景象。
- 儒生长窘束:读书人常常感到困窘,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书灯守幽幔:在昏暗的灯下读书,表现出孤独与无奈。
- 逐乐嗟已迟:追逐快乐的时光已经晚了,感到惋惜。
- 蚤还犹及半:早些时候还可以享受一半的快乐,强调时间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波浪比作层叠的美景,增强画面感。
- 对仗:如“鱼鸟同聚散”与“儒生长窘束”形成对照,突显主题的对立。
- 拟人:鱼鸟的聚散似乎赋予了生命,使自然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文人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对快乐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自由与宁静。
- 波: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幻。
- 鱼鸟: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
- 儒生: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书灯:象征知识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维舟瞰层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失落
C. 留恋
D. 愤怒 -
“逐乐嗟已迟”中的“乐”指的是什么? A. 读书
B. 享乐
C. 风景
D. 生活 -
诗中提到的“儒生”指的是? A. 农民
B. 读书人
C. 商人
D. 武士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次韵周朝宗六月十日泛湖》与李白的《庐山谣》均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周的诗更为细腻,注重内心感受,而李白则更为豪放,体现出不同的文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周邦彦的传记与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