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惟详律师自越之义兴
原文展示:
阳羡诸峰顶,何曾异剡山。
雨晴人到寺,木落夜开关。
缝衲纱灯亮,看心锡仗闲。
西方知有社,未得与师还。
白话文翻译:
阳羡的各座山峰,哪里有剡山的独特之处?
雨后天晴,人们来到寺庙,树木凋零,夜晚关门。
缝制的僧衣在灯下明亮,心中安闲,手中拿着锡杖。
西方知道有社(佛教的集会),却未能和师父一同回来。
注释:
- 阳羡:指的是现在的江苏宜兴,是著名的风景区。
- 剡山:指的是位于浙江的剡溪,风景秀丽。
- 寺:指佛教寺庙。
- 缝衲:指缝制僧衣,衲衣是和尚穿的法衣。
- 锡杖:僧侣用的杖,象征权威和身份。
- 社:指佛教集会或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子向,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而被后人称道。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崔子向送别惟详律师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感慨。诗中提到了两个著名的风景区,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友人的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体现了唐诗的优雅与简练,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鲜明。开头两句以阳羡与剡山进行对比,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阳羡的山峰虽然多,但与剡山相比,似乎缺乏那种独特的魅力。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思考。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佛教活动的向往,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际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阳羡诸峰顶,何曾异剡山。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阳羡山峰的思考,认为其并不比剡山更为独特,暗含对两地风景的比较。 -
雨晴人到寺,木落夜开关。
雨后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寺庙,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
缝衲纱灯亮,看心锡仗闲。
描绘了一个僧侣在灯下专注缝制僧衣的情景,表达了心境的平和与闲适。 -
西方知有社,未得与师还。
这里提到的“社”象征着佛教的聚会,表达了对师父和佛教活动的向往与未能相聚的遗憾。
修辞手法:
- 对比:开头通过对阳羡与剡山的比较,突出了两者的不同,深化了主题。
- 意象:如“木落夜开关”、“缝衲纱灯”等意象,既描绘了自然景观,也传达了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际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阳羡: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剡山:代表独特的风光与人文气息。
- 寺庙:象征精神的寄托与宁静的心境。
- 锡杖:象征僧侣的身份与权威,蕴含宗教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阳羡”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苏
- B. 浙江
- C. 福建
-
“缝衲纱灯亮”中“缝衲”的意思是什么?
- A. 缝制衣物
- B. 修理工具
- C. 织布
-
诗人对剡山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喜欢
- B. 不屑
- C. 无所谓
答案:
- A. 江苏
- A. 缝制衣物
- A. 喜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崔子向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在自然描写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王维的诗中多用意境和情感结合,崔子的诗则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对话,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代诗人崔子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