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鲍大夫(防)》

时间: 2025-01-27 03:19:17

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

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鲍大夫(防)
作者:崔子向 〔唐代〕
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
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我走遍了江南和塞北的地方,发现没有人不在诵读鲍家的诗篇。可是东堂的桂树,不知何年被折断,如今只剩下少许的枝丫。

注释:

  • 行尽江南塞北:行遍了江南和塞北,指作者走遍了南北各地。
  • 无人不诵:没有人不吟诵,强调鲍家的诗广为流传。
  • 东堂桂树:东边的堂屋里种植的桂树,桂树在古代常被视为高雅和清 fragrant 的象征。
  • 何年折:指桂树不知何时折断,表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少一枝:只剩下少数的枝条,象征着衰落和损失。

典故解析:

鲍家诗:指的是鲍照的诗作,鲍照是南朝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广受欢迎。此处提及,意在强调鲍照的诗歌在当时的影响力和流传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子向,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歌艺术的繁荣时期。作者通过对鲍家诗的赞美,反映了文学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和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鲍家诗的赞美,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怀。诗的开头“行尽江南塞北时”,用“行尽”二字,传达出作者的游历经历,体现了他对文学的渴望与追求。而“无人不诵鲍家诗”,则彰显了鲍照诗作的影响力,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学的普遍喜爱。

接下来的两句则从对比中引出情感的变化。“东堂桂树何年折”,在描绘桂树的同时,隐喻着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惋惜。最后一句“直至如今少一枝”,更是加深了这种伤感,桂树的衰败象征了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结合上达到了一种和谐,既有对文学的敬仰,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丰富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尽江南塞北时”:表达了作者游历的广泛,表明他的见识和经历。
    • “无人不诵鲍家诗”:强调了鲍照的诗作在当时的广泛流传和影响。
    • “东堂桂树何年折”:通过桂树的折断,隐喻了美好事物的消逝。
    • “直至如今少一枝”:进一步加深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仗:“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桂树象征着美好、清雅,折断则象征着逝去的美好。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鲍照诗作的赞美,同时也对时间流逝和美好事物消失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桂树:象征着高洁与优雅,同时也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怀念,折断则暗示着失去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鲍家诗”指的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鲍照
    c) 杜甫

  2. “东堂桂树何年折”中的“桂树”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高洁
    c) 权力

  3. 诗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是: a) 喜悦
    b) 惋惜
    c) 愤怒

答案:

  1. b) 鲍照
  2. b) 高洁
  3. b) 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崔子向与鲍照:崔子向在此诗中对鲍照的诗歌表示敬仰,反映出对古代诗人作品的赞美与传承。
  • 李白与杜甫:两人风格迥异,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但都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