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时间: 2025-01-11 10:01: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亭怨慢
姚燮 〔清代〕
记那夕梦曾留处。天碧无烟,更无风露。双髻扁舟,一江明月画城路。今宵何许。也有个玉梅花树。直恁婵娟,却怨作可怜情绪。延伫。唱潇湘一曲,一转一声愁语。苇帘暗度。引多少酒边悽楚。只眼前扶醉笼灯,便散似波萍云絮。且疏影阑干,抱了鹤魂眠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回忆起那曾经留连的梦境,天空湛蓝如洗,连一丝烟雾和风露都没有。双髻少女乘着小舟,映照在一江明月下,仿佛在描绘城边的道路。今晚我又身在何处呢?那里也有一棵梅花树,花开得那么美丽,却让我生出怨恨与可怜的情绪。曲调悠扬,唱着潇湘的歌曲,每一次转身都带来愁绪。苇帘轻轻摇曳,带来多少酒后的惆怅。眼前的醉意笼罩着灯光,就像散落的波萍和云絮。那疏影的阑干,仿佛抱着一只鹤的灵魂,安静地入眠。
注释:
- 双髻:指的是双髻头发的少女,象征着青春与美丽。
- 扁舟:小船,暗示出游的宁静与悠闲。
- 婵娟:形容美丽而清雅的样子,常用于描绘女子的姿态或月亮的明亮。
- 潇湘:指湘江,象征着乡愁与思念。
- 苇帘:用芦苇编织的帘子,象征着隐秘与幽静。
- 鹤魂: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长寿与高洁,暗示一种宁静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燮(约1640-1715),清代诗人,字子文,号逸斋,江苏人。他的诗风雅致,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感慨。
诗歌鉴赏:
《长亭怨慢》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青春、爱情及乡愁的深刻思考。开篇以“记那夕梦曾留处”引入,给人一种怀旧的氛围。接着,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象,蓝天与明月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宁静与美好。然而,诗人的内心却因“怨作可怜情绪”而忧伤,仿佛在对比美好的外在与内心的孤独。
诗中反复提到的“唱潇湘一曲”则是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暗示着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末尾的“抱了鹤魂眠去”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象征着一种超脱、宁静的追求,显示出诗人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那夕梦曾留处”——回忆曾经在梦中停留的地方,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情绪。
- “天碧无烟,更无风露”——描绘出一幅清澈的天空,象征着宁静的环境。
- “双髻扁舟,一江明月画城路”——借助双髻少女与明月的意象,展现出青春的美好与宁静的旅程。
- “今宵何许”——表达对当前处境的迷茫与思考。
- “玉梅花树”——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然而“怨作可怜情绪”则引出内心的孤独。
- “唱潇湘一曲”——暗示对美好往昔的追忆,充满了惆怅。
- “引多少酒边悽楚”——酒后情感的流露,增添了诗的悲情。
- “散似波萍云絮”——比喻自己如同无根的浮萍,流浪无依,表现出内心的无奈与漂泊。
- “鹤魂眠去”——象征着向宁静与超脱的追求,表达了对内心安宁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散似波萍云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飘零。
- 拟人:通过“抱了鹤魂眠去”,赋予鹤以灵魂,提升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对青春的眷恋以及对人生孤独的思考,情感细腻且深沉。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清澈、美好,也常与思乡、思念相联系。
- 双髻少女:象征着青春、纯真与美丽。
- 苇帘:代表着隐秘与宁静,增添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 鹤:象征着高洁、长寿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天碧无烟”是指什么?
- A. 天空清澈无云
- B. 天气寒冷
- C. 天空有雾
-
诗中提到的“玉梅花树”象征什么?
- A. 美丽与希望
- B. 哀愁与孤独
- C. 生命的短暂
-
“抱了鹤魂眠去”中,鹤象征什么?
- A. 自由与孤独
- B. 高洁与长寿
- C. 生机与活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长亭怨慢》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姚燮传记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