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猗》

时间: 2025-01-10 22:23:55

猗猗涧边竹,青青岩畔松。

直干历冰雪,密叶留清风。

自期永相托,云壑无违踪。

如何两分植,憔悴叹西东。

人事多翻覆,有如道上蓬。

惟应岁寒意,随处还当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猗猗涧边竹,青青岩畔松。
直干历冰雪,密叶留清风。
自期永相托,云壑无违踪。
如何两分植,憔悴叹西东。
人事多翻覆,有如道上蓬。
惟应岁寒意,随处还当同。

白话文翻译:

在涧边生长的竹子,郁郁葱葱;在岩边生长的松树,依然青翠。
它们的树干经过冰雪的考验,密密的叶子仍然迎着清风。
我希望与你长久相依,纵然身处云壑之间,也不会有分离的痕迹。
可是为何你我却被两分而植,感叹着东西两方的憔悴。
人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犹如路上的蓬草。
唯有在严寒的岁月里,彼此的情意依然可以相同。

注释:

  • 猗猗:形容竹子茂盛的样子。
  • :指小河流或山间的小溪。
  • :经历,经过。
  • 云壑:指山间的谷地,云雾缭绕的地方。
  • 憔悴:形容因忧愁或其他原因而显得消瘦、疲惫。
  • 道上蓬:比喻人世间多变的事物,如途中的蓬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云壑”与“人事多翻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自然坚韧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类似于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字宗道,号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是阳明学派的创立者,主张“知行合一”。王守仁的诗歌以自然景象、哲理思考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猗猗》创作于王守仁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友情及自然的感悟。诗作呈现出一种对友谊的期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理解。

诗歌鉴赏:

《猗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并同时寄托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用竹子和松树的形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竹子和松树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生长的植物,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竹与松的关系上,表达了希望长久相托的愿望,但又因现实的无奈而感到憔悴。诗中“人事多翻覆”的感慨,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最后,诗人以“岁寒意”作结,强调在冷酷的环境中,真挚的情感依然能够保持一致。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友情的珍贵,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猗猗涧边竹:描绘竹子在涧边的茂盛状态,象征生机与长青。
  2. 青青岩畔松:松树在岩边也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的表现。
  3. 直干历冰雪:竹子和松树的干直而坚韧,经历了冰雪的考验,体现了其坚强的品质。
  4. 密叶留清风:即便经历寒冷,竹松的叶子依然繁茂,带来清新的风。
  5. 自期永相托:表达了希望与友人长久相依的愿望。
  6. 云壑无违踪:即使身处偏远、云雾缭绕之地,友情也不应有隔阂。
  7. 如何两分植:感叹自己和友人被分开,情感上的无奈。
  8. 憔悴叹西东:对比东西方的距离,表达内心的忧伤。
  9. 人事多翻覆:指人世间的事情变化莫测。
  10. 有如道上蓬:比喻人生如草,随风而动,难以把握。
  11. 惟应岁寒意:在严寒的岁月中,情感仍应如初。
  12. 随处还当同:无论身处何地,真情依然相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事比作“道上蓬”,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竹松的叶子“留清风”,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自然与友情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感慨,最终回归对温暖情感的向往和坚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坚韧与高洁。
  2. :象征长寿与不屈。
  3. 冰雪:象征困境与考验。
  4. 清风:象征自由与生机。
  5. 云壑:象征隔阂与距离。
  6. 岁寒:象征困苦与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A. 竹和梅
    B. 竹和松
    C. 松和柳
    D. 桃和杏

  2. 填空题:诗中提到“人事多翻覆,有如__”。

  3.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友情的期待和无奈。 (对/错)

答案:

  1. B
  2. 道上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王守仁与陶渊明的诗作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守仁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中的隐逸生活。王守仁的《猗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而陶渊明的作品则更具哲理性。两者均展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王阳明全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