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满坦山》
时间: 2025-01-11 09:50: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凌云气节鬓惊秋,
书剑荒寒事远游。
万里岚光乘马背,
一川红叶上鳌头。
西风不管参军帽,
绝塞空凋季子裘。
谁把茱萸念行役?
凭高拭目望神州。
白话文翻译:
秋风萧瑟,头发因气节而显得凌乱,我的心情也随之感到愁苦。手握书卷与宝剑,漫游在这冷寂的荒原,心中思绪万千。千里之外,山峦与风光映在马背上,红叶如潮水般涌来,映衬在高高的山头上。西风无情,似乎不在意将士的军帽,边塞空旷,只有秋天的衣裳愈发显得凋零。谁会在意茱萸的香气,默默思念着远行的亲人?我登高远望,试图探寻那片神州大地。
注释:
- 凌云:形容气节高尚,气势如云。
- 书剑:象征文人和武士的结合,体现志向。
- 岚光:指山中云雾和光线交织的美丽景象。
- 鳌头:指高处,常用来形容高峰。
- 西风:秋风,暗示时节的变迁。
- 参军帽:士兵的帽子,象征着征战的生活。
- 季子裘:指季节变换时穿的衣物,寓意人生的无常。
- 茱萸: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作中秋节的象征,寓意思念和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元代诗人,生于元朝时期,作品多反映士人的生活和情感,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怀。他的诗风豪放、清新,兼有文人气质与士人情怀。
创作背景:
《九日满坦山》写于重阳节,诗人在此日登高,感受到秋季的萧瑟和人生的思考。重阳节是传统的登高节日,诗人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日满坦山》是一首充满壮志豪情的古诗,刘秉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诗中开头以“凌云气节鬓惊秋”引入,生动地刻画了秋天的气氛,仿佛一瞬间将读者带入了凉意渐浓的时节。接下来的“书剑荒寒事远游”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武士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他对远方的向往。
“万里岚光乘马背,一川红叶上鳌头”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仿佛骑马在广阔的山川中穿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渺小。在这幅画面中,红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也给人以思考人生的深意。
西风的无情、参军帽的暗示,以及季子裘的凋零,都是诗人对战争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最后两句“谁把茱萸念行役?凭高拭目望神州”更是点明思念与希望的主题,茱萸的意象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凌云气节鬓惊秋:表现诗人高尚的志向与秋天的肃杀气息。
- 书剑荒寒事远游:抒发诗人对游历的渴望,体现文武双全的气质。
- 万里岚光乘马背:描绘旅途的壮丽景色,表达心中激荡的情感。
- 一川红叶上鳌头:以红叶象征生命的短暂,寄托诗人的感伤。
- 西风不管参军帽:感叹西风无情,象征战士的辛苦与牺牲。
- 绝塞空凋季子裘:描绘边塞的凋零,暗示战争带来的无奈。
- 谁把茱萸念行役:感叹行役的孤独,思念亲人。
- 凭高拭目望神州:通过登高远望,寄托对祖国的希望与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气节比作凌云,寓意高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红叶、茱萸等意象丰富,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慨,情感基调深沉而又激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高洁的志向。
- 书剑:象征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 岚光: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变化。
- 红叶: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茱萸:象征亲情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意象代表了诗人对国家的思念? A. 红叶
B. 茱萸
C. 书剑
D. 参军帽 -
诗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A. 秋天的到来
B. 战争的无情
C. 诗人的感伤
D. 生命的无常 -
诗中提到的“鳌头”是指: A. 高峰
B. 深渊
C. 河流
D. 平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九日满坦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前者更强调对国家的思念与生命的感慨,而后者则多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闲适。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两者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诗人个性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