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中山乾明寺》
时间: 2025-01-11 13:04: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中山乾明寺
客散关门厌事哗,
炉香满屋卧烟霞。
人辞故里凡三载,
僧到伽蓝自一家。
梦破小窗浮月色,
漏残寒角奏梅花。
天明又上滹阳道,
鸳水归程渐有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乾明寺的静谧生活。客人散去后,关上门,厌倦了喧嚣的世俗,屋内炉香缭绕,仿佛卧在烟霞之中。诗人离开故乡已经三年,来到寺庙,感到僧侣和他有着某种亲近的归属感。梦中醒来,小窗外浮现着月光,寒风中的钟声奏响了梅花的音韵。天亮后,诗人又踏上了滹阳的道路,归途渐渐有了尽头。
注释:
- 客散:客人离开,表示离别和孤独。
- 哗:嘈杂声,指世俗的喧嚣。
- 炉香:指香炉中的香气,象征寺庙的宁静与清幽。
- 伽蓝:佛教寺庙的意思,指僧侣的居所。
- 梦破:梦醒,象征从梦境回到现实。
- 漏残:指时光的流逝,钟声的余音未尽。
- 寒角:指寒冷的角落,可能是指钟声的来源。
- 鸳水:指归途的水路,象征着归乡的渴望。
典故解析:
- 三载:表明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叹自己在外漂泊的孤独。
- 梅花:通常象征坚韧与高洁,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意象。
- 滹阳道:可能是指通往故乡或某个方向的道路,代表归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和心灵的追求,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作者在寺中的生活中,表达了他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而宁静的笔调,描绘了诗人避世于山中乾明寺的生活,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首联通过“客散关门”传达出一种人去楼空的孤寂,随后“炉香满屋卧烟霞”则将这种孤独转化为一种悦目的安宁。诗人在寺中感受到了身心的放松,与世无争的心境得以实现。通过“人辞故里凡三载”,诗人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融入了对寺庙生活的感悟,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随着梦的破碎,月光透过小窗照进来,象征着清晨的到来,诗人从梦境中醒来,回归到现实中。最后两句中提到的“天明又上滹阳道”,则暗示着诗人又将踏上归途,渐渐意识到归程的尽头。这种归途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回归,更是对内心宁静的追寻。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有深层的哲理思考,使得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散关门厌事哗:客人离去,关上门,厌倦了世俗的喧嚣。
- 炉香满屋卧烟霞:屋内香气弥漫,仿佛沉浸在烟霞之中,表现出一种安静自在的状态。
- 人辞故里凡三载:诗人已经离开故乡三年,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 僧到伽蓝自一家:在寺庙中,感到与僧侣的亲近,仿佛这里也是自己的家。
- 梦破小窗浮月色:梦醒时分,小窗外月色浮动,表现出一种梦幻与现实的交替。
- 漏残寒角奏梅花:钟声余音在寒冷的角落中响起,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天明又上滹阳道:天亮后,诗人又将踏上归途,寓意生活的继续与不息。
- 鸳水归程渐有涯:归途渐渐有了尽头,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与归宿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炉香比作烟霞,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
- 拟人:钟声“奏梅花”,赋予钟声以生动的情感,使其更具诗意。
- 对仗:如“梦破小窗”和“漏残寒角”,对称而和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归宿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炉香:象征宁静、清幽的生活环境。
- 月色:象征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带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 梅花:象征坚韧与孤高,反映诗人的内心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客散关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兴奋
-
“炉香满屋卧烟霞”中的“烟霞”指的是什么?
- A. 现实的景象
- B. 幻想的意象
- C. 烟雾
-
诗人离开故乡多久?
- A. 两年
- B. 三年
- C. 四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思乡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 王维的《鹿柴》: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宿中山乾明寺》 vs. 《月夜忆舍弟》
- 两首诗都涉及思乡之情,但《宿中山乾明寺》更侧重于对寺庙生活的描绘,而《月夜忆舍弟》则强调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刘秉忠与元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