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居庸关》
时间: 2025-01-11 12:41:30意思解释
过居庸关
作者: 刘秉忠 〔元代〕
原文展示
车箱来往若流泉,
绝壁巉嵓倚翠烟。
限破中州四十里,
凿开大路几千年。
函关不谓平如地,
蜀道无知险似天。
万里挥鞭犹咫尺,
谁能掌上保幽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居庸关的壮丽景色和险峻地势。车马的往来如同奔流的泉水,绝壁和高峭的山石仿佛倚靠着青翠的烟雾。这里打破了中原的限制,开凿了通往各地的大路,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函关并不是像平地那样容易通行,蜀道的险峻程度更是让人感到如同天险。纵使万里远行,驾马挥鞭依然如同近在咫尺,谁能在掌心中保护这片幽燕的土地呢?
注释
- 车箱: 车马往来的意思。
- 流泉: 从山中流出的泉水,形容车马的快速和频繁。
- 绝壁: 高耸的悬崖。
- 巉嵓: 高峻的山石。
- 限破: 打破了限制。
- 函关: 指居庸关,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
- 蜀道: 指通往蜀地的道路,以险峻著称。
- 幽燕: 指的是今河北、北京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秉忠,元代诗人,名秉忠,字子睦,生于元朝盛世,擅长诗歌,作品多以山水、边塞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刘秉忠旅行之际,通过对居庸关的描写,反映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中所描绘的居庸关既是地理的概念,也是历史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过居庸关》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诗作,展现了居庸关的壮丽与险峻。诗的开头“车箱来往若流泉”,以动感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车马往来的繁忙,表现出居庸关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接着通过“绝壁巉嵓倚翠烟”的描写,将险峻的地形生动呈现,给人以视觉和情感的冲击。
诗中“限破中州四十里,凿开大路几千年”展现了开路的艰辛与历史的积淀,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探索与征服。接下来的“函关不谓平如地,蜀道无知险似天”,则让读者感受到行路的艰难与险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最后两句“万里挥鞭犹咫尺,谁能掌上保幽燕?”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边疆的关切,更蕴含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对家国的深情。整个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沉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车箱来往若流泉: 形象地描绘了车马行驶如泉水般流动,表现出居庸关的繁忙。
- 绝壁巉嵓倚翠烟: 描写险峻的山石与青烟交融的景象,展现自然的壮丽。
- 限破中州四十里: 表达了打破地理限制的伟大成就。
- 凿开大路几千年: 体现了人类开创交通的历史。
- 函关不谓平如地: 指出居庸关的险峻,绝非平坦之地。
- 蜀道无知险似天: 描绘蜀道的极端险峻,强调行路不易。
- 万里挥鞭犹咫尺: 强调纵使路途遥远,依然希望能够抵达。
- 谁能掌上保幽燕: 反思保护家园的责任与难度。
修辞手法:
- 比喻: “车箱来往若流泉”生动形象。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韵律感。
- 夸张: “蜀道无知险似天”形象地表达了险峻的程度。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家国安危的关注与责任感,同时展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探索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车箱: 交通繁忙的象征。
- 绝壁巉嵓: 自然险峻的象征。
- 翠烟: 代表自然美景。
- 函关: 重要通道与历史的象征。
- 蜀道: 代表艰难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绝壁巉嵓”主要指什么? A. 平坦的道路
B. 难以攀登的高山
C. 清澈的河流
D. 美丽的花园 -
“万里挥鞭犹咫尺”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旅行的厌倦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自然的敬畏 -
诗中的“蜀道”指代了哪个地区? A. 北方
B. 西南
C. 东南
D. 中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过居庸关》更加关注险峻的道路与历史的延续,而《登鹳雀楼》则强调了视野的开阔与人生的哲理。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刘秉忠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山水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