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题
作者: 刘昌 〔明代〕
闲门疏雨立清寒,
罗帕无人借字看。
草色天涯迷处所,
花阴日午上阑干。
春情不射屏中雀,
秋影孤停镜里鸾。
碧海茫茫空复夜,
西风吹破烂银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又孤寂的春秋景象。细雨斜斜地洒落在空旷的门前,寒意袭人,罗帕(织物)无人借来写字。远处的草色与天际交融,令人迷失方向;花影在午后的阳光下落在栏杆上。春天的情愫无法传递给屏风里的小雀,秋天的影子孤独地停留在镜中的凤凰。辽阔的碧海在夜色中显得模糊不清,西风吹动着破旧的银盘,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愁苦。
注释:
- 闲门:指的是无人出入的门,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 疏雨:细雨,轻柔而稀疏。
- 罗帕:一种轻薄的织物,常用来擦拭或包裹物品。
- 草色天涯:草的颜色与天边融为一体,形象地表现出远方的景色。
- 花阴:花的阴影,指遮蔽的地方。
- 屏中雀:屏风上的小雀,象征着被困的春情。
- 秋影孤停:秋天的影子孤独地停留,传达秋天的寂寞。
- 碧海茫茫:广阔无边的碧海,象征着无尽的思念和孤独。
- 烂银盘:破旧的银盘,可能象征着失落和残破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昌,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而含蓄,常以细腻的笔触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无题》创作于一个清寒的时节,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春秋交替的孤寂与思念。诗中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沉思,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无题》是一首细腻而富有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春秋景色的独特感悟。诗中通过描绘清寒的环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开篇的“闲门疏雨立清寒”,一方面描绘了细雨浸润的清冷场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心境。接下来的“罗帕无人借字看”,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寂寞。
诗中的意象丰富,草色、花阴、春情、秋影等词汇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种春秋更迭的画面。尤其是“春情不射屏中雀”,诗人用“小雀”象征春天的情感,暗指这些情感无法被传达,似乎在反映自己内心的孤独。最后两句“碧海茫茫空复夜,西风吹破烂银盘”,则将思绪转向辽阔的海洋与夜晚,西风的呼啸吹动着破旧的银盘,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构筑了一幅清冷而忧伤的画面,彰显出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闲门疏雨立清寒:无人来往的门前,细雨飘洒,空气中透着寒意。
- 罗帕无人借字看:没有人来借用罗帕,诗人独自一人,显得孤独。
- 草色天涯迷处所:远方的草色与天际相接,令人迷失方向。
- 花阴日午上阑干:午后的阳光透过花影洒在栏杆上,增添了一丝温暖。
- 春情不射屏中雀:春天的情感无法传递给屏风中的小雀,暗示情感的封闭。
- 秋影孤停镜里鸾:秋天的影子孤独地停留在镜中的凤凰,表现孤独的美感。
- 碧海茫茫空复夜:茫茫的碧海在夜色中显得无边无际,象征着无尽的思念。
- 西风吹破烂银盘:西风吹动着破旧的银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情不射屏中雀”,将春情比作小雀,形象生动。
- 对仗:如“春情”与“秋影”,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层次感。
- 拟人:如“西风吹破”,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意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独特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探索了春秋交替中的情感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思念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闲门:象征孤独与宁静,表现诗人内心的寂寞。
- 疏雨:代表细腻、柔和的情感,暗示春天的温暖与冷清。
- 草色: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远方的迷失。
- 花阴:代表美好而又短暂的情感。
- 春情:象征年轻的爱与美好的情感。
- 秋影:传达孤独与沉思,表现成熟而又忧伤的情感。
- 碧海:象征广阔与无尽,反映思念的深远。
- 西风:代表时间的流逝,暗示变化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闲门疏雨立清寒”中“疏雨”指的是什么?
- A. 大雨
- B. 细雨
- C. 雪
- D. 晴天
-
诗中“春情不射屏中雀”意指:
- A. 春情无法传递
- B. 春天已经过去
- C. 小雀飞走了
- D. 屏风破了
-
诗的最后一句“西风吹破烂银盘”中反映了什么意象?
- A. 生活的富裕
- B. 时间的流逝
- C. 春天的来临
- D. 孤独的心情
答案:
- B. 细雨
- A. 春情无法传递
- B. 时间的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诗词对比: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人情,但更加侧重于自然的和谐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刘昌的孤独情感形成对比,但同样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的美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