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时间: 2025-01-27 04:07:03

月华满地梨云碎。

自斸金鸦嘴。

寻常一样碧窗纱。

纵此玉台夜夜咏梅花。

苔枝三尺和烟种。

罗袜春泥冻。

翠禽飞到不成眠。

认得前身原是藐姑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华满地梨云碎。自斸金鸦嘴。寻常一样碧窗纱。纵此玉台夜夜咏梅花。苔枝三尺和烟种。罗袜春泥冻。翠禽飞到不成眠。认得前身原是藐姑仙。

白话文翻译:

月光洒满地面,像碎裂的梨花云彩。自从看到金鸦的嘴,自然就想到了美好的往事。平常的碧窗纱透出淡淡的月光,就算是在这玉台上,夜夜吟唱梅花的诗句。苔藓的枝条三尺高,和烟雾一样渗透其中。罗袜踩在春泥上,感觉到一丝寒冷。翠鸟飞到这里,却无法入眠。认得自己前身原是那位仙女。

注释:

  • 月华:月光。
  • 梨云:形容白色的云彩,如梨花般洁白。
  • 金鸦:金色的乌鸦,象征着美好的过去。
  • 碧窗纱:绿色的窗纱,透光的材料。
  • 玉台:精美的台子,通常指高雅的地方。
  • 苔枝:长满苔藓的树枝。
  • 罗袜:精美的袜子。
  • 翠禽:青色的鸟,象征灵动。

典故解析:

  • 藐姑仙:指的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女,常用来象征美丽的女子。诗中提到前身是藐姑仙,暗示诗人对美和仙境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藻(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情之感,往往蕴含哲理和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多借用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吴藻在此诗中通过月光、梅花等意象,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整首《虞美人》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诗人在清丽的月光下,倾诉着心中的思绪。开头的“月华满地梨云碎”,便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画面,月光洒落在大地上,如同碎裂的梨花云,朦胧而柔美,暗示了诗人对美好景象的向往。接下来的“自斸金鸦嘴”,则引入了对过往记忆的追忆,金鸦的嘴仿佛将诗人带回了过去,那些美好的瞬间再一次浮现在眼前。

在诗的中段,诗人于“玉台夜夜咏梅花”中,展现了对梅花的喜爱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怀,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美丽,似乎在提醒诗人要在逆境中坚强。随着“苔枝三尺和烟种”,诗人描绘出了春泥的气息,暗示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尽管寒冷依旧,但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

最后一两句“翠禽飞到不成眠”,则通过翠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不安,翠鸟飞翔却无法安然入眠,正如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心中难以平静。“认得前身原是藐姑仙”,既是自我认知的升华,更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过往的深情回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华满地梨云碎:描绘了月光洒满大地的美丽景象,梨花般的云彩象征着柔和与梦幻。
  2. 自斸金鸦嘴:提及金鸦,暗示过去的美好,表明诗人对美好回忆的追忆。
  3. 寻常一样碧窗纱:平常的碧窗纱透出月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 纵此玉台夜夜咏梅花:在高雅的台子上吟咏梅花,表现出诗人对艺术与生活的追求。
  5. 苔枝三尺和烟种:苔藓和烟雾交织,展现出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延续。
  6. 罗袜春泥冻:脚踏春泥,却感到寒冷,暗示生活中的艰辛。
  7. 翠禽飞到不成眠:翠鸟飞来,却无法入眠,象征着内心的惆怅与不安。
  8. 认得前身原是藐姑仙:自我认知的升华,表达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华满地梨云碎”,用梨花云比喻月光的柔和。
  • 拟人:翠禽飞到不成眠,赋予鸟类人类的情感。
  • 对仗:诗句间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蕴含了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月华:象征宁静与美好。
  2. 梨云:代表美丽与柔和。
  3. 梅花:象征坚韧与纯洁。
  4. 翠禽:代表灵动与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鸦”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往事
    • B. 过去的痛苦
    • C. 未来的希望
  2. “翠禽飞到不成眠”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兴奋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对什么的怀念?

    • A. 自然风光
    • B. 美好时光
    • C. 人际关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对往事的追忆,情感细腻,意象清新。
  • 《木兰花慢》:展示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情感深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