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月》

时间: 2025-02-04 15:37:43

最高楼阁最珑玲,齐出玻璃面面屏。

十里青山波浸透,一城秋梦鹤呼醒。

天无表里皆澄彻,月在中间是性灵。

万事将圆未圆好,此情说与素娥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四夜月
作者: 席佩兰 〔清代〕

最高楼阁最珑玲,
齐出玻璃面面屏。
十里青山波浸透,
一城秋梦鹤呼醒。
天无表里皆澄彻,
月在中间是性灵。
万事将圆未圆好,
此情说与素娥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夜景象。诗人站在高楼上,四周是透亮的玻璃,映照出周围的景色。远处的青山在波光中若隐若现,仿佛是秋天的梦境被一声鹤鸣唤醒。天空清澈无云,月亮在其中显得尤为明亮,象征着纯真和灵性。万物虽未完全圆满,但此时此刻的情感却是美好的,希望能将这一份情感倾诉给月宫中的嫦娥。

注释

  • 最高楼阁:指高耸的楼阁,象征着高远的视野。
  • 珑玲:形容精美而玲珑的样子,通常指建筑或器物的精致。
  • 玻璃面面屏:形容玻璃清澈如镜,反射周围的景色。
  • 十里青山:指远处的青山,形成了一幅广阔的画面。
  • 秋梦:秋天的梦境,象征着宁静与思绪的飘渺。
  • 鹤:指仙鹤,象征着长寿和高洁。
  • 天无表里:形容天空清澈透明,没有任何遮挡。
  • 性灵:指人的本性和灵魂,月亮被视为纯洁的象征。
  • 万事将圆未圆好:暗示世事未必完美,但此时的情感依然美好。
  • 素娥:指嫦娥,月宫中的仙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席佩兰,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丽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体现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十四夜月》创作于一个月夜,诗人或许在高处观赏美景,感受到月光的宁静与美好,借此表达对理想情感的追求与渴望。

诗歌鉴赏

《十四夜月》是一首描绘月夜美景的诗,诗人在高楼上静赏月光,整首诗意境清新,语句优美,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灵的和谐。开篇“最高楼阁最珑玲”,描绘出高楼的精致与美丽,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十里青山波浸透”,将自然景色与月光交融,仿佛青山在波光中荡漾,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梦幻的氛围。

“天无表里皆澄彻”,表现出天空的清朗透明,月亮的光辉洒落在四周,象征着纯净与灵性。“万事将圆未圆好”,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的向往,虽然世事未必完美,但在此情此景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美好与满足。最后一句“此情说与素娥听”则将全诗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想要与月宫中的嫦娥分享自己此刻情感的愿望,充满了浪漫与幻想。

整首诗不仅在于描绘自然的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美好情感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最高楼阁最珑玲:高楼的构造精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2. 齐出玻璃面面屏:四周的玻璃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周围的美景。
  3. 十里青山波浸透:远处的青山被波光浸润,呈现出迷人的景象。
  4. 一城秋梦鹤呼醒:城市的梦境在鹤鸣声中苏醒,象征着自然的呼唤。
  5. 天无表里皆澄彻:天空无云,清澈明亮,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6. 月在中间是性灵:月亮在空中,象征着人的纯真与内心的灵性。
  7. 万事将圆未圆好:虽说万事未必完美,但此时的情感依然美好。
  8. 此情说与素娥听:希望将这份情感倾诉给月宫中的嫦娥,象征着浪漫与幻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喻为性灵,象征着纯洁与智慧。
  • 对仗:全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良好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之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通过描绘月夜景色,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灵的和谐,同时也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纯洁、高洁与理想。
  • :象征着长寿、自由与高洁。
  • 青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楼阁:象征着人类的创造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万事将圆未圆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不满
    B. 对美好情感的珍视
    C.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B

  2. 填空题:诗人希望将此情说与__听。 答案:素娥

  3.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意境主要是阴暗的。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的《静夜思》
  2.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对月亮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怀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十四夜月》相比,更侧重于对亲情的表达,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诗词基础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