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时间: 2025-02-04 15:35:19

瘦马羸童行背秦,暮鸦撩乱入残云。

北风吹起寒营角,直至榆关人尽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
作者: 蒋吉 〔唐代〕

瘦马羸童行背秦,
暮鸦撩乱入残云。
北风吹起寒营角,
直至榆关人尽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的凄凉图景:瘦弱的马匹和瘦弱的童子在战场上行走,黄昏时分,乌鸦在残云间飞舞,显得十分杂乱。北风吹响了寒冷的营角,声音远传至榆关,令人感到无比凄凉。

注释:

  • 瘦马羸童:瘦弱的马和瘦弱的孩子,指的是边疆士兵及其家属,体现出战争的困苦。
  • 暮鸦撩乱:黄昏时,乌鸦在空中飞舞,象征着不安和混乱的情绪。
  • 寒营角:寒冷的军营号角声,营指的是军营,角指的是号角,结合起来强调了战士的孤独和严酷环境。
  • 榆关:指的是古代边防的一个重要关口,声响传至此处,显示出战争的辽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蒋吉是唐代的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边塞生活,关注士兵的艰辛与无奈。他的诗风质朴、意境深远,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唐代时期,边塞战争频繁,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士兵的同情与对战争的反思。诗中描绘的景象不仅体现了士兵的辛苦,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带给人们的影响。

诗歌鉴赏:

《出塞》是一首充满凄凉感的边塞诗,诗中通过对瘦弱马匹和童子的描写,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士兵的苦难生活的关怀。开头两句即以“瘦马羸童”传达出一种无力感,让人感受到在战斗的磨难中,士兵和他们的家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暮鸦撩乱入残云”一句,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乌鸦的飞舞与残云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孤寂而萧瑟的氛围,象征着士兵们在战争中的迷惘与无助。此时,诗人不仅仅是在描写景物,更是在表达心中的忧虑与无奈。

北风的吹起,寒营的号角声响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冲突,既有自然环境的严酷,也有士兵心灵的孤独。最后一句“直至榆关人尽闻”,则将整个场景扩大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似乎在隐喻着战争的无情和人们的无能为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个人的悲伤,也有对时代的思考,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瘦马羸童行背秦”:描绘战争中士兵的困乏与无力,反映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
    2. “暮鸦撩乱入残云”:通过黄昏时的鸦鸣与残云,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情感。
    3. “北风吹起寒营角”:北风象征着严寒与孤独,号角声响则是士兵的召唤与无奈。
    4. “直至榆关人尽闻”:声音传至榆关,表明战争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 修辞手法

    1. 对仗:如“瘦马羸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2. 意象:使用自然景象(如暮鸦、北风)来映射内心的情感与境遇。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反映了士兵的困苦生活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性和命运的关怀。

意象分析:

  • 瘦马:象征着战争的困苦与士兵的疲惫。
  • 羸童:代表了战争带给家庭的创伤与无辜。
  • 暮鸦:象征着悲伤与不安,暗示着人们对未来的迷茫。
  • 北风:象征着严酷的环境和士兵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瘦马羸童”中的“羸”是什么意思? a) 强壮
    b) 瘦弱
    c) 疲惫

  2. 诗中提到的“榆关”指的是什么地方? a) 一种植物
    b) 古代的一个边防关口
    c) 一座城市

  3.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a) 乡村生活
    b) 战争的苦楚与孤独
    c) 自然风光

答案

  1. b) 瘦弱
  2. b) 古代的一个边防关口
  3. b) 战争的苦楚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蒋吉的《出塞》形成对比,前者更多表现出壮志豪情,而后者则侧重于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悲凉。
  2. 高适的《燕歌行》通过具体的战争场景与士兵的情感描写,与《出塞》的情感基调相似,但在诗风上更为豪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边塞诗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