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团座赞》

时间: 2025-01-11 19:40:51

谓余轮邪,吾不随尔驰逐;谓予扇邪,吾不乱尔寒燠。

宽燥厚缓者,老人之养安;质朴自然者,野人之无欲。

娱尔以贝叶铜瓶,文尔以绳床筇竹。

跏趺主人百不能,一裘一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蒲团座赞
作者:黄庭坚

谓余轮邪,吾不随尔驰逐,
谓予扇邪,吾不乱尔寒燠。
宽燥厚缓者,老人之养,
安质朴自然者,野人之无欲。
娱尔以贝叶铜瓶,
文尔以绳床筇竹。
跏趺主人百不能,
一裘一葛。


白话文翻译:

这段文字说我之所以不跟随你们的浮华与追逐,是因为我不想被你们的冷与热所干扰。
宽厚、干燥、缓慢的生活方式,是老年人所需要的;
安稳、质朴、自然的生活,是无欲无求的人的理想。
我用贝叶和铜瓶来取悦你,
用绳床和竹子来装饰你。
但我却发现,主人跏趺坐姿,百般不能做到,
只需一件裘衣和一件葛衣。


注释:

  • 轮邪:指车轮的浮华与追逐,这里引申为世俗的名利追求。
  • 扇邪:指扇子,象征着寒热的变化。
  • 宽燥厚缓:形容一种舒适、宽松的生活状态。
  • 安质朴:安静、质朴的生活状态。
  • 贝叶铜瓶:用贝叶和铜瓶装饰、取悦的手法,象征简单的生活情趣。
  • 跏趺:一种坐姿,通常与修行、静坐相关。

典故解析:

此诗歌中提到的“老人之养”与“野人之无欲”,可以看作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老人代表的是一种安静稳重的生活态度,而野人则象征着无欲无求的自然生活。黄庭坚通过对这两者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以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中国社会变迁之际。黄庭坚在这个时代提倡质朴自然的生活,反映了对繁华浮躁的厌倦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蒲团座赞》是一首展现黄庭坚哲学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简单的意象和质朴的语言,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以“轮邪”和“扇邪”开头,直接表明对世俗追逐的拒绝,强调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通过对“老人之养”和“野人之无欲”的描绘,进一步阐释了理想生活的内涵,表现出对简朴、安宁生活的向往。最后,通过对“贝叶铜瓶”和“绳床筇竹”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珍视,表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结构简练,意象清晰,既有哲理性思考,又有生活的智慧,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审美观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谓余轮邪,吾不随尔驰逐:表达对世俗追求的拒绝。
    • 谓予扇邪,吾不乱尔寒燠:强调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 宽燥厚缓者,老人之养:指理想的生活状态,适合老人的宁静生活。
    • 安质朴自然者,野人之无欲:追求简单、纯朴的生活。
    • 娱尔以贝叶铜瓶:用自然的物品来装饰,体现简约之美。
    • 文尔以绳床筇竹:用简单的家具来营造舒适环境。
    • 跏趺主人百不能:即使是坐姿,主人也难以做到。
    • 一裘一葛:无论外表的装束,真正的安宁来自内心。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轮邪”和“扇邪”比喻世俗的繁华与纷扰。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贝叶、铜瓶等物象征着简单与自然的生活方式。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传达出对浮华的拒绝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蒲团:象征着静坐与修行的状态,传达出内心的宁静。
    • 贝叶、铜瓶:代表自然与简单的生活方式,体现诗人的生活态度。
    • 裘、葛:象征外在的物质,强调内心的真实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人之养”指的是:

    • A. 繁华的生活
    • B. 宁静的生活
    • C. 追名逐利
    • D. 自然的生活
  2. “贝叶铜瓶”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简单
    • C. 复杂
    • D. 奢华
  3.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接受
    • B. 追求
    • C. 拒绝
    •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黄庭坚《蒲团座赞》王维《鹿柴》: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追求,黄庭坚更强调内心的哲学思考,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象展现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黄庭坚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黄庭坚与宋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