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
时间: 2025-01-26 06:04:3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十年醉锦幄,酴醾照金沙。
攲眠春风底,不去留君家。
是时应门儿,紫兰茁其芽。
只今将弟妹,嬉戏牵羊车。
忽书满窗纸,整整复斜斜。
平生悲欢事,头绪乱如麻。
苟禄无补报,几成来食嗟。
喜君崇名节,青云似有涯。
我梦江湖去,钓船刺芦花。
江滨开园宅,畦蔗莳朵柤。
梦惊如昨日,炊玉京困华。
公来或藜羹,爱我不疵瑕。
深念烦乡里,忍穷禁贷赊。
夜谈帘幕冷,霜月动金蛇。
即是桃李月,春虫语交加。
我亦无酒饮,一室可盘蜗。
要公共文字,朱墨勘舛差。
非复少年日,声名取嫮姱。
诸阮有二妙,能诗定自嘉。
何时来煮饼,蟹眼试官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黄庭坚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在朋友相聚时的感慨。诗中提到十年来的醉酒生活,酴醾酒与金色的阳光交相辉映。春风轻拂,诗人懒散地在此酣睡,留恋与朋友共处的时光。在门前,紫兰开始发芽,象征新的开始。现如今,弟妹们在嬉戏玩耍,牵着羊车,画面生动而温馨。
诗人提到窗上满是书法,字迹整齐而又斜斜的,反映出他内心的烦乱和不安。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感到一片混乱。尽管生活中的困顿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诗人依旧欣赏朋友的高尚情操,认为其有如青云般的理想与追求。
在梦中,诗人仿佛回到了江湖,钓鱼时的宁静与安逸。梦醒时分,记忆犹如昨日,生活的琐事纷扰不已。尽管与朋友共享简单的藜羹,彼此间却是情谊满满。夜晚的谈话在寒冷的帘幕下进行,霜月洒下金光,仿佛是桃李的盛开,春虫的低语交织成梦幻的乐章。
在这一切中,诗人感叹自己已无酒可饮,独自在一室之中思索。希望与朋友共同书写文字,校正其中的错误,已然不再是年轻时的豪情万丈。提到“诸阮有二妙”,诗人表示对有才之士的敬重,期待能有朝一日共煮饼、品蟹眼茶。
注释
- 酴醾:一种酒,通常指酿造的美酒。
- 紫兰:一种花,象征着高雅和纯洁。
- 藜羹:用藜草做的汤,象征简朴的生活。
- 蟹眼:指蟹的眼睛,形容一种饮食的细致和讲究。
典故解析
- 江湖:传统文化中指代自由自在的生活,常与隐逸、游侠等概念相联系。
- 桃李月:常用来比喻春天的美好气候,桃李盛开,寓意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黄庭坚的诗作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与友人张仲谋相聚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展现了他对友情、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友情的深切珍惜。全诗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在友人聚会时的悠闲与愉悦。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对朋友的赞美,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的开头就以“十年醉锦幄”引入,引发读者对过往岁月的思考,接着用“攲眠春风底”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情境。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又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巧妙地结合了自然与生活,春风、紫兰、蟹眼茶等意象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醉锦幄:描写了诗人过去十年沉溺于欢乐与酒醉的生活。
- 酴醾照金沙:用酒的光辉照耀金色的沙土,表现出生活的美好。
- 攲眠春风底:在春风中懒散地睡着,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不去留君家:不愿离开朋友的家,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
- 是时应门儿,紫兰茁其芽:在这个时候,紫兰开始发芽,象征新的希望与开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醉酒般的欢愉,形象生动。
- 对仗:如“喜君崇名节,青云似有涯”,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回忆与友人的欢乐时光,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酴醾:象征欢愉的生活。
- 紫兰:象征高洁的品格。
- 蟹眼:象征生活中的细腻与讲究。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细腻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紫兰”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高洁
- C. 富贵
-
填空题: 诗人称十年来自饮的生活为“__”。
-
判断题: 此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绝望。(对/错)
答案:
- B
- 醉锦幄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友情和生活的热爱,但风格不同。黄庭坚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生活的真实感,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