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时间: 2025-01-10 23:01: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作者:秦观 〔宋代〕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白话文翻译:
今夜在这个时节见到师师,她的双颊因饮酒而显得红润。
微微卷起的窗帘外,微弱的灯光照耀着,露珠在烟雾中缭绕,带来一丝凉意。
她的发髻随意地抛下,依偎在我身边不愿起身,泪水伴随着新词轻声吟唱。
谁料到美好的时光竟如此参差不齐,愁绪在心中暗暗缠绕。
想必那美妙的舞蹈与清丽的歌声已经停止,但依旧对着秋色感到惆怅。
唯有那画楼,曾经的明月,照亮了我们的相思。
注释:
- 师师:指的是作者心中所爱的女子,可能是历史上著名的歌妓。
- 酒红滋:形容饮酒后的面颊红润。
- 疏帘:指窗帘松散地卷起,透出微弱的灯光。
- 露华:指清晨的露水。
- 凉飔:指凉爽的风。
- 簪髻:指发髻的装饰,形容头发的随意。
- 佳期:指美好的时光。
- 相思: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苏州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其词风清丽而婉约,擅长抒写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作于秦观早期,正值其情感生活的高峰期。诗中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爱人的思念,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爱情的细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浪漫而又略显惆怅的夜晚。在这里,秦观通过对“师师”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爱人的深情厚谊。词的开篇便交代了时间和人物,营造出一种温馨而亲密的氛围。红润的双颊、微卷的帘子和微弱的灯光,构成了一个温暖而又梦幻的场景。随着词句的推进,愁绪逐渐浮现,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珍惜。
词中“簪髻乱抛,偎人不起”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爱人在夜晚的慵懒与依恋,展现了爱情中的柔情与依赖。而“佳期谁料久参差”则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无奈结合,深刻反映了人们在爱情面前的复杂心情。
整首词既有对现实的感慨,又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使得读者在欣赏中不禁产生共鸣。最后一句“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更是将思念的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与无奈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今夜在这个时节见到心爱的师师,她的双颊因饮酒而显得红润,展现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窗帘微卷,微弱的灯光透出,露珠在烟雾中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形象地表现出爱人慵懒的姿态,依偎在一起,情感细腻而深刻。
-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对美好时光的感叹与对未来的忧虑交织,展现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思念与惆怅交织,回忆起往日的美好,感叹秋色的凄凉。
-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最后用明月象征思念,表达爱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露华上烟袅”,将露水与烟雾结合,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
- 拟人:如“愁绪暗萦丝”,愁绪被描绘成一种有形的存在,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和谐,体现出宋词的工整美。
-
主题思想: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对爱情的珍惜与对美好时光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甜蜜与内心的惆怅,反映出人们在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奈与思念。
意象分析:
- 师师:代表了美好与爱情,象征着追求的理想。
- 酒红:象征着青春与激情,表现了爱情的活力。
- 明月:象征思念与团圆,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佳期谁料久参差”想表达什么?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C. 对爱情的信心
答案:B -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中的“明月”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思念
C. 朋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细腻的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在表达思念的情感上与秦观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秦观《一丛花》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现出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但秦观更注重情感的深度,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女性的细腻与坚韧。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