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唱酬十一首其八次前韵三首之三》

时间: 2025-01-11 07:57:29

浊醪能使客忘家,屈指归期已有涯。

鱼化昨宵惊细雨,鹿鸣他日饮寒花。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

太守况兼乡曲旧,会须投辖止行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浊醪能使客忘家,屈指归期已有涯。
鱼化昨宵惊细雨,鹿鸣他日饮寒花。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
太守况兼乡曲旧,会须投辖止行车。

白话文翻译:

浑浊的酒能让客人忘却故乡,手指一算,回家的日子已经不远。
昨夜细雨飘洒,吓跑了水中的鱼;将来在寒花下听鹿鸣。
现在江边的菜肴已经很简单,不要笑我衙门前的鼓笛声嘈杂。
太守更是对我有乡里旧情,应该停下车来与我相聚。

注释:

  • 浊醪:浑浊的酒。古人常用酒助兴。
  • 屈指:弯曲手指,表示计算。
  • 鱼化:水中的鱼受到惊吓,形容细雨之夜。
  • 鹿鸣:形容鹿发出的鸣叫声,常用于表达田园之乐。
  • 肴蔬:指简单的菜肴,通常为素食。
  • 鼓笛哗:形容衙门前的喧哗,表达一种生活的热闹。
  • 太守:地方官员,表示身份的尊贵。

典故解析:

“鹿鸣”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象征着和谐与安乐;“浊醪”与酒的意象结合,表现出对朋友聚会时光的珍惜;而“太守”则代表着对地方官员的尊重和亲切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与兄长苏轼并称,二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重要代表,擅长诗、文、词,作品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游历之际,途中与友人聚会,表达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乐趣的享受,反映了当时士人放松心情、交流思想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浊醪能使客忘家”引出主题,浑浊的酒似乎能让人忘却所有的烦忧,诗人借此表达了聚会的欢愉和对友谊的珍视。接着,诗人用“鱼化昨宵惊细雨”描绘了雨夜的宁静与动荡,营造出一种轻松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随后“鹿鸣他日饮寒花”则转向未来的期望,暗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层次,既有对当下生活的陶醉,也有对未来的向往,更有对故乡的眷恋。最后两句“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既是对生活朴实的自嘲,也是对热闹场景的接受,反映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浊醪能使客忘家:浑浊的酒能让客人忘却对故乡的思念。
  2. 屈指归期已有涯:手指一算,回家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3. 鱼化昨宵惊细雨:昨夜细雨飘洒,惊扰了水中的鱼。
  4. 鹿鸣他日饮寒花:未来在寒花下听鹿鸣,象征着田园的乐趣。
  5. 已谙江上肴蔬薄:现在江边的菜肴已经很简单。
  6. 莫笑衙前鼓笛哗:不要笑我衙门前的喧闹与嘈杂。
  7. 太守况兼乡曲旧:太守更是与我有乡里的旧情。
  8. 会须投辖止行车:应该停下车来与我相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比作忘忧的良药,象征着生活的乐趣。
  • 拟人:将鱼与鹿赋予生命,增加诗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聚会的欢愉与对故乡的思念,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平淡生活的接受,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浊醪:象征着友情和生活的欢乐。
  • 细雨:传达宁静与思考的氛围。
  • 鹿鸣:象征着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 肴蔬薄:表现生活的简单与朴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浊醪能使客忘家"中的“浊醪”指的是什么?

    • A. 清酒
    • B. 浑浊的酒
    • C. 白水
  2. 诗中提到的“鹿鸣”象征着什么?

    • A. 哀伤
    • B. 和谐与安乐
    • C. 战争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方面?

    • A. 对故乡的思恋
    • B. 对生活的享受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A、B、C(皆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 - 陶渊明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和历史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苏辙的诗更显轻松与乐观,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倾向于沉思与怀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的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