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留别》

时间: 2025-01-11 10:14:55

决策归田岂世情,网罗従此脱余生。

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

秋社相従醵钱饮,日高时作叩门声。

茅庐但恐非君处,籍籍朝中望已倾。

意思解释

次韵王巩留别

原文展示:

决策归田岂世情,网罗従此脱余生。
请君速治鸡黍具,待我同为沮溺耕。
秋社相従醵钱饮,日高时作叩门声。
茅庐但恐非君处,籍籍朝中望已倾。

白话文翻译:

回归田园的决定与世俗情感何干呢?从此我将脱离世俗的束缚。请您迅速准备鸡和黍米的饭菜,等我一同去耕作。秋天的社日,我们一起筹钱饮酒,阳光高照时,我轻轻敲门声。只怕我的茅庐不是您所居之处,朝中繁华已然倾斜。

注释:

  • 决策:做出决定。
  • 归田:回归田园,隐居于乡。
  • :何、怎么。
  • 世情:世俗的情感、关系。
  • 网罗:比喻被世俗事务所束缚。
  • 沮溺:同耕作,指在田间劳作。
  • 秋社:秋天的社日,是祭祀和欢聚的日子。
  • 醵钱:集资、筹钱。
  • 叩门声:敲门的声音。
  • 茅庐:简陋的住房,象征隐居生活。
  • 籍籍:繁华、热闹的样子。
  • 朝中:指朝廷或官场。
  • 望已倾:期望已然衰落或失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宋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与兄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他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清新的诗风闻名,作品多反映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与朋友王巩的离别之时。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厌倦,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官场失望的普遍心理,以及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次韵王巩留别》是一首充满乡愁与人情温暖的诗。开篇便以“决策归田”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诗人似乎要与世俗断绝关系,宁愿选择田园生活。诗中多用乡土气息浓厚的意象,如“鸡黍具”、“沮溺耕”,展现出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愿望。

接下来,诗人提到与友人一起在秋社日聚饮的情景,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高时的叩门声,既是对友人到来的热切期待,也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最后,诗人对自己可能不在王巩身边的担忧,反映了士人对朝廷纷争的无奈与对安宁的渴望。

整首诗在轻松的氛围中,潜藏着对世俗的不满与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给人一种清新脱俗,又耐人寻味的感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决策归田岂世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世俗纷扰无关。
    • “网罗従此脱余生”:决心摆脱世俗束缚,过上自由的生活。
    • “请君速治鸡黍具”:邀请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共享田园生活。
    • “待我同为沮溺耕”:希望与友人一起耕作,享受田园乐趣。
    • “秋社相従醵钱饮”:描绘了秋社日的欢聚情景。
    • “日高时作叩门声”:描绘了阳光明媚时的生活画面。
    • “茅庐但恐非君处”:表达了对友人安身之处的关心。
    • “籍籍朝中望已倾”:反映了对当时朝政的失望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网罗”表现世俗束缚。
    • 对仗:如“秋社相従”和“日高时作”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逃避,表达了对友人真挚的情谊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鸡黍:象征简单朴素的生活。
  • 秋社:代表着友人团聚的欢乐时光。
  • 茅庐:象征隐居生活的自由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鸡黍”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饭菜
    C. 花卉

  2.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热爱
    B. 逃避
    C. 无所谓

  3. “茅庐但恐非君处”中“茅庐”象征什么?
    A. 豪华房屋
    B. 隐居生活
    C. 市井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苏辙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达了对官场的热情与豪情,后者则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不同的取向,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