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晚眺
作者: 谢庭兰 〔清代〕
原文展示:
落照没前岭,紫翠千重深。
清风松下来,微凉入我襟。
归羊散村墟,宿鸟趋空林。
垂钓者谁子,暝坐烟中浔。
白话文翻译: 夕阳渐渐沉入山岭,紫色和翠色的山峦重重叠叠,显得深邃而迷人。清风从松树间吹来,轻微的凉意透入我的衣襟。归家的羊群散落在村庄,归巢的鸟儿飞向空旷的树林。坐在烟雾中的垂钓者,他的身份又是谁呢?
注释:
- 落照: 指夕阳西下的光辉。
- 前岭: 指诗人面前的山岭。
- 紫翠: 形容山色,紫色和绿色的结合,常用于描绘山的美丽。
- 松: 指松树,象征着清新自然的气息。
- 襟: 衣襟,指衣服的前襟部分。
- 归羊: 回家的羊,象征乡村的宁静生活。
- 村墟: 村庄。
- 宿鸟: 夜晚归来的鸟。
- 趋空林: 飞向空旷的树林。
- 垂钓: 钓鱼,通常在河边或湖边进行的活动。
- 浔: 指水边或河流,通常与水相关的地方。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乡村生活常见于古代诗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庭兰,清代诗人,活跃于清中期,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体现了清代文人的闲适与淡泊。
创作背景:
《晚眺》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自然的迷恋与对乡村生活的渴望,在社会动荡和城市化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晚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乡村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厚情感。开篇“落照没前岭”便设置了一个宁静的傍晚场景,夕阳的余晖洒在山岭上,给自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接着“紫翠千重深”用色彩的对比加深了自然景色的层次感,紫色与翠色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美。清风徐来,“微凉入我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舒适,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归羊散村墟”描绘了乡村的宁静生活,归家的羊群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与安宁。又“宿鸟趋空林”,鸟儿归巢的情景让人想到日暮时分的生活气息,象征着平和与安宁。
最后一句“垂钓者谁子,暝坐烟中浔”则引发了读者的遐想,白日的繁忙已然结束,垂钓者的身份无从得知,但他与自然的融合又让人感受到一种闲适与自在。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深沉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心灵的安宁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落照没前岭: 描绘夕阳西沉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紫翠千重深: 通过色彩的描绘展现自然的层次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 清风松下来: 清风从松树间吹来,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舒适。
- 微凉入我襟: 凉风袭来,诗人的内心也随之感到宁静。
- 归羊散村墟: 描绘归家的羊群,体现了乡村的安静与生活的简单。
- 宿鸟趋空林: 夜晚归来的鸟儿,营造出一种归属感。
- 垂钓者谁子: 让人思考,垂钓者的身份与生活,借此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 暝坐烟中浔: 暮色中,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 “紫翠千重深”通过颜色的比喻形象地传达出自然的美。
- 拟人: “宿鸟趋空林”使鸟儿似乎有了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 对仗: “归羊散村墟,宿鸟趋空林”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落照: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松: 松树,象征着坚韧与长青,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羊: 羊群,象征着宁静的乡村生活。
- 鸟: 鸟儿归巢,象征着归属与安宁。
- 垂钓: 垂钓者,象征着闲适与思考,代表着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互动学习:
-
选择题:诗中“落照没前岭”中“落照”指的是什么?
- A. 夕阳
- B. 明月
- C. 星星
- D. 清风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归羊散村墟”描绘了__的乡村生活。
-
判断题:诗人对田园生活持有消极态度。(对/错)
答案:
- A
- 宁静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 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更强调孤独的心境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描述了晨曦的壮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大辞典》
- 《唐诗宋词元曲精华》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