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阻风》
时间: 2025-01-26 00:4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山阻风
作者:毛师柱 〔清代〕
征帆早喜到江东,
凝望乡关咫尺通。
岂谓三朝又三暮,
依然愁水复愁风。
空馀山色烟波外,
枉却秋光道路中。
但得快哉旗脚转,
更何分别问雌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可以翻译为:
早晨的帆船高兴地驶向江东,我凝视着故乡,似乎近在咫尺。哪曾想经历了三天又三夜的风雨,依然感到忧愁,水面和风声交织着愁苦。山色只是空余在烟波之外,秋光在路中却显得无尽的苍凉。只要帆船能够快速转动,何必再去分别那雌雄的归途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征帆:出征的船帆,指行船。
- 咫尺:指非常近,形容距离很短。
- 三朝三暮:指经过三天三夜。
- 愁水愁风:愁苦的水声和风声。
- 山色:山的颜色,常指山的景色。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江东”可视为对故乡的思念,而“愁水复愁风”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此类情感在古典诗词中常见,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师柱,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诗作多表达对故乡和自然的思考。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方山阻风》创作于诗人征途中,表达了他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风雨艰难之旅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东的旅途上,面对自然风光与内心愁苦之间的矛盾。前两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虽然“征帆早喜”,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诗人通过“岂谓三朝又三暮”来体现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焦虑,显示出旅途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空馀山色烟波外,枉却秋光道路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愁苦,尽管自然风光仍在,但诗人却感到一种无尽的孤寂与苍凉。最后两句“但得快哉旗脚转,更何分别问雌雄”则显示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只要能顺利前行,便不再在意目的地的分别,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理解与接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帆早喜到江东:诗人开始旅程,心中充满期待。
- 凝望乡关咫尺通:眼前的故乡似乎近在咫尺。
- 岂谓三朝又三暮:却不曾想时间已经流逝。
- 依然愁水复愁风:依旧感到愁苦,水面与风声都带来忧愁。
- 空馀山色烟波外:山色依旧,但却显得空虚。
- 枉却秋光道路中:秋光在路上,却无法带来温暖。
- 但得快哉旗脚转:只要船速快,心境也会转变。
- 更何分别问雌雄:不再在意事物的分别与对比。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旅途艰辛的感叹,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帆:象征着旅途与希望。
- 乡关:故乡的象征,表现出对家的思念。
- 山色:自然的美好,但也显示出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征帆”指的是什么?
- A. 船帆
- B. 画帆
- C. 画卷
- D. 风帆
-
“岂谓三朝又三暮”表达了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诗人的快乐
- C. 诗人的忧愁
- D. 故乡的美丽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旅行的愉悦
- B. 对家乡的思念
- C. 自然的美好
- D.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对家国破碎的惋惜,而毛师柱则是对个人故乡的思念,尽管主题相近,但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