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原九曲(九首)》

时间: 2025-01-24 10:34:17

密筿覆碕岸,石穴黝而深。

居人负薪归,驻听风水音。

回看莲花峰,霭霭生夕阴。

不有僧钟来,高路谁能寻。

¤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密筿覆碕岸,石穴黝而深。
居人负薪归,驻听风水音。
回看莲花峰,霭霭生夕阴。
不有僧钟来,高路谁能寻。

白话文翻译:

竹林密布,覆盖着岩岸,石穴幽暗而深邃。
村民挑着柴火归来,驻足倾听风水的声音。
回头望去,莲花峰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朦胧。
如果没有僧人的钟声,谁能找到那条高路?

注释:

  • 密筿:密集的竹子。
  • 碕岸:指岩石的岸边。
  • :深色,暗淡。
  • 驻听:停下来倾听。
  • 霭霭:形容雾气弥漫或云雾缭绕的样子。
  • 僧钟:寺庙的钟声,常用来指引或传达时间。

典故解析:

  • 莲花峰:可能是指某座名山,以莲花为象征,代表着高洁和宁静。
  • 僧钟:与佛教文化有关,钟声常常带有宁静、提醒的意涵,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平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487年-约公元1536年),明代诗人,字太和,号病梅居士,福建建宁人。高启以诗闻名,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剡原九曲》是高启在剡溪一带旅行时创作的,描绘了当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诗中融合了山水与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剡溪的自然美景,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开头两句通过对“密筿”和“石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诗人用“居人负薪归”展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接着,回望“莲花峰”,在夕阳的映照下,峰峦显得朦胧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宁静与美丽。最后一句“不有僧钟来”,则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思考:如果没有僧人的钟声,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又在哪里?这句富有深意的结尾,令整首诗升华到了思考人生的层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密筿覆碕岸:竹林茂密,覆盖着岩石的岸边,表现出自然的幽静。
  2. 石穴黝而深:石洞黑暗而深邃,暗示着未知和神秘。
  3. 居人负薪归:村民挑着柴火回家,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简单与朴实。
  4. 驻听风水音:停下脚步,倾听风声与水声,体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
  5. 回看莲花峰:回头望去,莲花峰在夕阳下,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6. 霭霭生夕阴:雾气弥漫,夕阳西下,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7. 不有僧钟来:没有僧人的钟声,暗示孤独与思考。
  8. 高路谁能寻:失去了方向,感叹生活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 拟人:通过“驻听”表现人与自然的互动。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方向的思考。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迷茫。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1. 密筿:象征宁静和自然的美。
  2. 石穴:暗示内心深处的探索和神秘。
  3. 莲花峰:代表着高洁和理想的追求。
  4. 僧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密筿”指的是什么?

    • A. 竹林
    • B. 松林
    • C. 荷花
    • D. 桃花
  2.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寂寞与迷茫
    • B. 喜悦与幸福
    • C. 愤怒与不满
    • D. 安详与满足
  3. 诗中“莲花峰”的意象象征着什么?

    • A. 生活的困惑
    • B. 高洁的追求
    • C. 事业的成功
    • D. 人际的交往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高启与王维的诗歌都描绘自然,但王维更注重山水的神秘与哲理,而高启则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生活的真实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的美学与高启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