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俯仰兴亡异,青山落照中。
民归邻树在,兵去垒烟空。
城角犹悲奏,江帆始远通。
昔年荆棘露,又满阖闾宫。
白话文翻译:
仰望和俯视之间,历史的兴亡各有不同;在青山与落日的映照下,景色愈发显得凄凉。百姓归来,邻近的树木依然伫立,而战士已去,营垒的烟雾也已消散。城角传来悲伤的乐音,江上的帆船也逐渐远去。往年荆棘丛生的地方,如今又满是阖闾宫的遗迹。
注释:
- 俯仰:指仰望与俯视,象征对历史的思考。
- 兴亡:兴盛与衰亡,指国家或政权的变化。
- 青山落照:青山在夕阳的照耀下,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又悲凉的氛围。
- 邻树:指附近的树木,象征乡土的归属感。
- 垒烟空: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的烟雾已散去,象征战争的结束。
- 城角犹悲奏:城角传来悲伤的音乐,象征对往昔战争的怀念与悲痛。
典故解析:
阖闾宫:指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阖闾是吴王,代表着当时的繁华与权力。诗中提到的荆棘,象征着往昔的战争和凋零的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公元1487-1535年),明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高启晚年,正值明代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面对历史的兴衰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心中感慨万千。
诗歌鉴赏:
《兵后出郭》是一首深具历史感与思辨性的诗作,诗中通过“俯仰兴亡异”引入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出对国家兴衰的敏感。在青山与落日的意象下,诗人用“民归邻树在”展现了战后民众的归属感与重建的希望,而“兵去垒烟空”则暗示了战争的结束带来的空虚与失落。接下来的“城角犹悲奏”则让人感受到战争遗留下来的悲伤,尽管一切都已恢复平静,但过去的伤痛依然在心中萦绕。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昔年荆棘露”,不仅回顾了过往的艰难与困苦,也揭示了历史的反复与无常。在这幅历史画卷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对社会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俯仰兴亡异”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强调历史的复杂。
- 第二联描写战后景象,展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第三联表达对战争后果的哀叹,强调人们的痛苦与思念。
- 第四联则以荆棘的意象回顾历史的悲痛,象征着往昔的繁荣已成过眼云烟。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让整首诗的节奏感增强。
- 诗中多处运用了意象,如青山、落照、荆棘等,渲染出强烈的情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思考、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历史兴亡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青山落照:象征着宁静与凋零,反映出历史的沉重。
- 邻树:表现了乡土情怀,连接人与自然的关系。
- 垒烟空:暗示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空虚。
- 荆棘:代表往昔的艰辛,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俯仰兴亡异”意指什么?
- A) 对历史的感慨
- B) 对自然的观察
- C) 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青山落照”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灯火辉煌
- B) 宁静而凄凉
- C) 充满生机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高启的《兵后出郭》更关注历史与社会的变迁,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都展现了对时间和人生的思考,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