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寅中秋初度月下作》

时间: 2025-01-10 22:00:07

光寒于水连天接,色白如霜满地铺。

谁画雁门今夜里,山川别样贮冰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光寒于水连天接,色白如霜满地铺。
谁画雁门今夜里,山川别样贮冰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夜的美丽景色:清冷的月光照在水面,与天际相连,月光的颜色如同霜雪,洒满了大地。今夜,谁来画出雁门(指雁门山)美丽的景象呢?那山川在这个夜晚显得分外如冰壶般清澈。

注释:

  • 光寒:月光寒冷,形容月光的清冷。
  • 于水:在水面上。
  • 连天接:月光与天空相连,形容月色的广阔。
  • 色白如霜:月光的颜色像霜一样洁白。
  • 满地铺:形容月光洒满大地。
  • 画雁门:指创作描绘雁门山的美景。
  • 贮冰壶:像冰壶一样,形容山川的清澈和静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基和,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的情感。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景象,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戊寅年中秋之际,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索。中秋作为传统节日,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戊寅中秋初度月下作》是一首描写中秋夜景的诗,展现了清冷而明亮的月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诗的开头两句“光寒于水连天接,色白如霜满地铺”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月光的清冷与广阔,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浸润在月光中的梦幻世界。这里的“光寒”与“色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月光的冷冽和它的皎洁,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

接下来的“谁画雁门今夜里”,则引发了诗人的思考与感慨。雁门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高山和险境,也常被文人用来寄托情感。在这一夜,诗人似乎在问,谁能将这幅美丽的画面描绘出来,表达了对艺术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感悟。

最后一句“山川别样贮冰壶”则将景象升华,意象的转变使得山川在月色的映照下显得如同装满冰水的壶一般清澈,暗示着自然的纯净与诗人的内心感受。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搭建起了一个富有层次感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光寒于水连天接:月光照在水面上,冷冷的光辉与天空相连,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2. 色白如霜满地铺:月光的色泽如同霜霜,洒满了大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
  3. 谁画雁门今夜里:诗人自问,今夜谁能将这美丽的雁门山描绘出来,表达对自然美的向往。
  4. 山川别样贮冰壶:山川在月光下显得如同盛满冰的壶,象征着自然的清澈和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色白如霜”比喻月光的洁白,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排比:通过“光寒”、“色白”等词的重复,强调月色的冷清和美丽。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中秋之夜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展现了清冷月色下的宁静与深邃,传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团圆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纯洁、宁静与思念,代表了中秋节的主题。
  • 水面:反射月光,象征着情感的流动与内心的平静。
  • 雁门山:历史文化的象征,代表着险境与美丽的结合。
  • 冰壶:象征清澈与静谧,寓意自然的纯净与诗人的内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光寒于水”的意思是什么? A. 月光很温暖
    B. 月光清冷
    C. 水的温度很高

  2. “色白如霜”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雪
    B. 月光
    C. 霜

  3. 诗人提到的“雁门”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座山
    C. 一幅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了月夜的情景,但更侧重于思乡情感的表达。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月夜的宁静中,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为深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李基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