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题》

时间: 2025-04-29 01:25:48

独怜秋色倍清幽,花月娟娟夜气浮。

满院风飘香欲散,一天云净影交流。

光摇皓魄庭如水,寒染霜葩玉作毬。

把酒啜英誇二美,赏心还以继前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怜秋色倍清幽,花月娟娟夜气浮。
满院风飘香欲散,一天云净影交流。
光摇皓魄庭如水,寒染霜葩玉作毬。
把酒啜英誇二美,赏心还以继前修。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怜爱这秋天的景色,格外清幽。夜色中,花和月的光华交相辉映,仿佛夜气在飘浮。院中满是飘散的香气,清风拂过,似在倾诉。一整天的蓝天晴朗,白云的影子在交错着。月光摇曳如水,洒在庭院中,寒霜染白了花瓣,宛如玉球一般。举杯品酒,赞美这二美的景致,心中愉悦,更想继续追寻之前的美好。

注释:

字词注释:

  • :怜爱、喜爱。
  • 清幽:形容环境宁静而清新。
  • 娟娟:形容花月的光洁明亮。
  • 香欲散:香气似乎要散去。
  • 光摇皓魄:光辉摇曳,月光像皎洁的水面。
  • 寒染霜葩:寒冷的霜染上花瓣。
  • 玉作毬:像玉一样的球状物。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花月”常用来指代美好的自然景色,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欣赏和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树声,明代诗人,生于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善于描摹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写于作者闲适的秋夜,正值花香四溢、月色皎洁之时,表达了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图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眷恋。诗的开篇便以“独怜”自述,表明了作者对秋色的独特情感,接着用“花月娟娟”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随着诗的推进,诗人用“满院风飘香欲散”描写了秋风中的香气,唤起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仿佛可以嗅到那淡淡的花香。

在描写光影的转换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光摇皓魄”与“寒染霜葩”两个意象,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清澈与寒霜的冷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把酒啜英誇二美”更是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他在此美景中举杯共饮、赞美自然的愉悦心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怜秋色倍清幽:诗人独自欣赏这清幽的秋色,感受到一种孤独而深邃的美。
  • 花月娟娟夜气浮:在夜晚,花与月的光辉交汇,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 满院风飘香欲散:院子里满是花香,随着风飘散,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 一天云净影交流:白天的蓝天和云影相互交融,展现出一种和谐美。
  • 光摇皓魄庭如水:月光摇曳,庭院如水般清澈。
  • 寒染霜葩玉作毬:寒霜覆盖花瓣,像玉球一样光滑。
  • 把酒啜英誇二美:举杯品酒,赞美这美丽的景致。
  • 赏心还以继前修:心中愉快,渴望继续追寻以往的美好。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寒染霜葩玉作毬”)、拟人(如“满院风飘香欲散”)等手法,使得意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细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夜美景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愉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着成熟与丰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花月:代表美好的自然景致,常被用来寄托情感。
  • 香气: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存在,传达出愉悦的感受。
  • 皓魄:象征清澈与宁静,表现出夜晚的静谧。
  • 霜葩:象征着寒冷与凋零,暗示秋冬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独怜”是什么意思?
    A. 独自欣赏
    B. 独自悲伤
    C. 独自思考
    答案:A

  2.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描绘了月光的清澈?
    A. 庭如水
    B. 霜葩
    C. 花月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把酒啜英”意在表达什么?
    A. 对饮酒的厌恶
    B. 对美景的赞美
    C. 对孤独的感叹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夜晚的美好与饮酒的愉悦。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月夜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陆树声的诗重在描绘秋夜的宁静与美,而李白的《月下独酌》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二者虽同在描绘月夜,却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

通过这些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陆树声的《缺题》这首诗的内涵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