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时间: 2025-01-11 14:52: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作者: 史俊 〔唐代〕
近郭城南山寺深,
亭亭奇树出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
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
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
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
今朝独秀在巴乡。
凌霜不肯让松柏,
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
应归法水作慈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位于郭城南山的光福寺,寺中有一棵高大的楠木,象征着坚韧和挺拔。树根扎在幽深的山谷中,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树干高耸入云,令人感叹它的高度。傍晚时分,树的翠绿与山间的云气相融合,月光下偶尔传来猿猴的吟唱。游人行走在树下,望着那片绿叶仿佛成了遮盖,坐在黄花盛开的地方,衣襟上沾满了花瓣。这棵树曾在豫章生长,如今独自傲立在巴州。它凌霜而不屈服于松柏,历来被称为栋梁之材。期待有一天,能有良工来一观,愿它归于法水,成为慈悲的航船。
注释:
- 亭亭: 形容高耸挺拔的样子。
- 幽壑: 深邃的山谷。
- 摩天: 形容树木的高度,直冲云霄。
- 岚气: 山中的雾气、云气。
- 猿吟: 猿猴的叫声,常与幽静的山林相伴。
- 长满襟: 衣襟上沾满了花瓣。
- 豫章: 指江西省的古称,象征着树的成长经历。
- 栋梁: 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或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俊,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诗人在游览巴州光福寺时,受到高大楠木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寄托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光福寺的楠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感悟。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既有对树木的细致描写,又有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绘。诗中“亭亭奇树”表现了树木的挺拔和独特,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其坚韧不拔的品格。诗人在树下的沉思与游览,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诗的最后几句提到“良工”和“法水”,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自然之美,又传达了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近郭城南山寺深: 描述了光福寺的地理位置,寺庙隐秘而深邃。
- 亭亭奇树出禅林: 形象地描绘出高大的楠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结根幽壑不知岁: 赞美楠木扎根于深谷,历经岁月的沧桑。
- 耸干摩天凡几寻: 突出树木的高耸,仿佛直冲云霄。
- 翠色晚将岚气合: 描绘了傍晚树叶与山中云气交融的美景。
- 月光时有夜猿吟: 增添了夜晚的幽静与神秘。
- 经行绿叶望成盖: 描述游人在树下的情景,绿叶如盖。
- 宴坐黄花长满襟: 表达了在黄花盛开的地方,诗人悠然自得的状态。
- 此木尝闻生豫章: 提及楠木的生长历史,增加了文化深度。
- 今朝独秀在巴乡: 强调楠木的独特地位。
- 凌霜不肯让松柏: 赞美楠木的坚韧,坚决不屈服。
- 作宇由来称栋梁: 表达楠木作为栋梁的象征意义。
- 会待良工时一眄: 期待有才华之人来欣赏。
- 应归法水作慈航: 期望楠木能归于慈悲的法水,象征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 将树木与人的品格相联系,表达其坚韧性格。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丰富: 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形成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楠木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楠木: 象征坚韧、挺拔,具有人格化特征。
- 翠色: 表示生命力,展现自然的生机。
- 黄花: 代表美好、悠闲的生活状态。
- 月光: 象征宁静与思考,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亭亭”形容的是哪个意象?
- A. 山
- B. 树
- C. 月光
- D. 花
-
“凌霜不肯让松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敬畏
- B. 坚韧
- C. 伤感
- D. 喜悦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望天门山》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山水的静谧与生机;而史俊的这首诗则更侧重于对树木的深刻描绘和哲理思考,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